English

让大学生创新从设想变为行动

2009-12-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通讯员 葛金华 我有话说

“一等奖江苏工业学院‘可变径管道行进机器人’”,来自江苏省工科院校第四届先进制造技术实习教学与创新制作大赛的结果,让江苏工业学院机械学院的同学们兴奋不已。评委评价:“‘可变径管道行进机器人’在完成管道内的清洗、探伤和修复等工作有着很强的实用价值。

江苏工业学院党委书记史国栋教授告诉记

者:“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让大学生创新从义务变成责任,从设想变为行动,并最终凝练成学校文化,这是江苏工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

灵感来源于环境创设

首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江苏工业学院化工学院选送的由本科生研发的“微生物燃料电池”获一等奖。该项目将生物技术运用于废水处理,既处理了废水,又生产了电能。项目指导老师蔡志强告诉记者:“‘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整个研发过程,就是教师科研带动学生‘奇想’的创意故事。”

江苏工业学院大学生的创新创意行动,首先是从教师们所营造的创新环境中获得灵感和支持的。

2005年,江苏工业学院以石油化工产业链为主线,组建了具有“真实工程背景、先进技术水平”的石油化工工业中心。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江苏工业学院化工学院院长陈群告诉记者:“中心的大部分实验仪器设备都是学校老师自己动手设计、研制、安装和调试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中5项自制实验设备平台,获得了教育部(优秀)成果奖。

制药专业教师带领本科生、研究生自主设计、研发出了全透明阿司匹林生产装置。与以往的知识学习不同,这套全透明生产装置可以让学生认知、理解和掌控制药工艺的每一个重要环节。正是在跟随老师研发装置的过程中,化工05级研究生贾琰、周柳怡分别确定了自己的创新项目。

除与企业合作共建的18个研发中心、70余个产学研基地,江苏工业学院作为常州科教城中惟一的本科院校,为入驻园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提供研发支撑,也为大学生创新提供了更多锻炼机会。学校与中科院成都有机化学所等机构合作,10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参与了化工、能源、环境类产品的基础研发、分析测试。

研发在团队中“接力”

在刚刚结束的江苏工业学院石油石化专场招聘会上,创新联合会负责人机制061班李俊亮同学因其在创新实验室的出色工作,被中石化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免试录取。李俊亮心怀梦想:“到了燕山石化,最想去的还是研发中心”。

在江苏工业学院,有多个学院的创新联合会、创新协会,活跃在创新舞台上。其中,机械学院的创新活动最为引人注目。

2002年,机械学院成立了创新实验室,学院特邀专家教授组成指导团为实验室提供技术指导。机械学院创新联合会依托创新实验室也同时成立。创新联合会秉承“创新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的理念,累计完成创新作品200余件,在历年全国、省、市和校级科技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机械学院创新联合会历届“掌门人”,都曾对管道机器人的研发产生过浓厚兴趣。“可变径管道行进机器人”获奖的正是五届创新联合会的骨干,带领30多个不同专业的同学在实验室“接力”研发的结果。

机械学院的创新是整个江苏工业学院创新创意活动的缩影。每年六月,学校都会举办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申报及大型科技创新项目双选会。此时,全校每个大学生都会按兴趣,在对专业老师研究方向有所了解的基础上,与老师进行合作洽谈。金点子大赛、创新创意大赛等活动,每年都吸引3000多人次参加创新活动。

“基金引导”让创新成为习惯

2006年起,江苏工业学院正式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三年来该基金累计资助创新项目300多项,资助金额超过50万元。“多功能可折叠省力运输车”、“新一代环保痰盂的开发设计”、“小型多层电梯”等一大批在全国、省、市比赛中获奖的项目,都曾得到创新基金的资助。

“创新基金”已成为江苏工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意活动的坚强“后盾”。法管学院的“专业渗透+执业体验”创新培养模式,外国语学院与小松(常州)机械公司联合开展的日语创新实践……不仅在工科领域,在文科领域,江苏工业学院的创新创意也是层出不穷。

法管学院在三年前试点开展反向教学法。为了出一份试卷“考老师”,最近,法学061班陈娟娟同学异常忙碌。每天她都要总结、整理、分析一学期来所学知识,以及在常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参加法律诊所服务时收集到的案例。法管学院骆福林老师告诉记者:“法律课程实践性很强,让学生出试卷考老师,就是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谁的试卷有特色,谁的试卷最能得课程要领,谁就应该拿高分。”

江苏工业学院院长浦育忠教授告诉记者:“创新作为一种实践、一种习惯,在江苏工业学院30多年的办学中,已经凝练成学校文化而存在。”

在该校毕业生中,涌现出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芮新生,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高正明、陈群、邢建良、王振新等;1994届毕业生、南京大学博导王乐勇教授的“以杯芳烃化学为基础的超分子化学”研究成果发表于2004年《Science》,在超分子化学研究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