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三个课堂”育人才

2009-12-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陈续 本报通讯员 李忠 我有话说

在安徽师范大学,大学生思想教育有三个课堂:第一课堂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第二课堂是校园文化的氛围育人,而第三课堂则是学生自我教育。

“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大学毕业生,大学育人必须要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思想教育必须做到三个课堂联动创新。”安徽师大党委书记吴良仁告诉记者,三个课堂联动,围绕的是一个

主题――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第一课堂:“四真”教育理论育人

“真信、真学、真教、真用”――在安徽师大,“四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总体要求,也是老师们秉承践行的理念。

教人先教己。为了真正让学生在第一课堂中学到知识,学好知识,做到入脑、入耳、入心,安徽师大从教师的“真信”“真教”入手,依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博士点以及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业务培训,坚持规范与开放相结合的集体备课活动,坚持开展“传帮带”的示范观摩教学活动,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监督体系,保证课堂教学按质按量完成。促使思政课教师真正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传播者,大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为此,今年安徽师大申报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团队”项目获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立项,

优秀师资直接推进了教法和效果的改善。安徽师大的思想政治课程坚持推行课堂调查和课堂问答的教学方式,教师在阐述理论内容后,让学生提问题,当堂回答;不能当时解决的问题,则提出思考问题思路。为了拓宽沟通渠道,任课教师把电话号码、电子信箱地址向学生公布,方便交流;对带有普遍性问题,任课教师采用到学生宿舍访问座谈等形式进行重点“处理”。每学期,安徽师大都会组织多场思想教育师生对话活动,就学习、生活、人际情感等问题和爱国主义、国际形势等热点问题进行答疑释惑,每一次对话会都是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第二课堂:品牌活动文化育人

“听了路老师的讲座,我对今后的大学生活更有信心了……他幽默风趣的风格把我吸引住了……”,听过“丙辉漫谈”的同学,无不对其创办者――思想政治理论老师路丙辉发出由衷的敬佩。

“丙辉漫谈”是安徽师大思想教育第二课堂的代表之一,前身是学校政法学院“两课”兴趣小组。当初兴趣小组的同学把大家在学习、生活、情感中遇到的问题搜集整理出来,由路丙辉老师面对面解答。慢慢地,参与交流者越来越多,“丙辉漫谈”便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助教学活动被确定下来,内容越来越宽泛,形式也越来越生动。随后,路老师又走出政法学院,面向全校新生开展了近百场“丙辉漫谈”系列讲座,与新生进行互动交流,受到了新生们极大欢迎,此活动获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

“第二课堂涵盖了大学生课程教学之外的所有时间,是思想教育的重点。”安徽师大党委副书记顾家山介绍,着眼学生全面发展,安徽师大创新培养模式,依托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校园文化创新活动基金和新教育实验与未来老师塑造等课题,将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纳入科学化轨道。创十无校园、争十佳事迹、做“师大骄子”、爱心接力系列公益活动……众多优秀的第二课堂活动载体,吸引了众多学生参与,成为校园靓丽的风景。

第三课堂:服务社会实践育人

“明年暑假,我还会再来给你们上课。”这是安徽师大07级大学生汪继彬,在即将结束四川达州金鸡乡夫妻小学一个月支教生活后,对孩子们的承诺。

去年四川发生地震后,汪继彬第一时间赴灾区担任青年志愿者,来到了条件最艰苦的夫妻小学支教。为了履行承诺,今年暑假,汪继彬和另外8位同学再次来到这里。在这个金鸡乡海拔最高、地理位置最偏远的村子里,克服了水土不服、高温、交通和信息闭塞等困难,为那里的孩子带去了知识的力量,自己也在这个生动的课堂中实现了情感、阅历的升华。

在安徽师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像汪继彬这样服务社会、教育自己的例子不胜枚举。当选全国道德好人的吴青山,创立“五四”爱心学校,常年义务为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带家教;“平民电脑学校”,为农民送科技服务上门,志愿者足迹遍及八个省……在学校引导、组织下,大学生们在假期里,自觉选择上山下乡支教、深入企业厂矿搞调研,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磨练自己的意志,丰富自己的阅历。为了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面和实效性,安徽师大将活动纳入学分制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十百千万”计划,点面结合,以点带面,让更多的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受教育、长才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