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信重工:以创新践行科学发展

2009-12-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先琴 通讯员 余嘉熙 我有话说
年终岁尾,中信重工的生产车间仍然一片忙碌:厂房灯火通明,机床飞速运转,工人加班加点,公司在手订单已经把2010年的生产任务全部排满。

以创新践行科学发展,使得中信重工近年来不断提高自身对“市场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敏感度,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技术成果层出不穷,新产品贡献率达80%以上。

技术先导拓展市场空间

总投资30多亿元的“新重机”工程,被誉为“世界自由锻造王国的一顶皇冠”。这是中信重工在现有装备能力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以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为标志的高端重型装备制造工艺体系。如今,依托工程推进中形成的技术优势,中信重工的市场空间不断拓展,全面进军核电、火电、加氢、冶金、大型采矿等更加广阔的领域也变成现实。“有了自主创新,才有可能保持技术领先,进而带动市场突破。我们每年都有多项创新和多个世界第一,企业光是今年投入的技改资金就已达到10亿元以上。”中信重工副总工程师赵永让介绍说,凭借领先的技术平台和庞大的研发队伍,中信重工正在努力将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发展路线,转变为引领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发展路线,尤其在国家重点支持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领域独树一帜,确保了国内外两个市场订货同步持续增长。

目前,中信重工通过招标已确定并签订了2009年度32个重大研发项目,内容涵盖成套工艺、产品技术、制造工艺和热加工等四大领域。

人才聚集夯实创新基础

“我们的技术能领先世界,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企业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才至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中信重工党委书记徐风岐告诉记者,围绕激发人的潜能和创造力,中信重工近年来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以诚挚的感情留住人才,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人才,以广阔的舞台使用人才,逐步形成了专家型、技能型、管理型三个方向齐头并进、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格局。

在培育创新团队上,公司实行技术专家评聘制度,建立技术专家、学术带头人、优秀技术人才梯队;在人才培养上,实施个人成长培训计划,加强骨干技术人员培训,通过聘请国内外专家讲学、国外培训实习和联合设计,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水平,同时委托大专院校对高级管理人才、工程技术人员、高级技工和数控技工定向培训,并与知名院校合办在职研究生班,培养专门人才;推行研发项目招标制和首席设计师制,实行项目“目标管理法”和专项津贴制度,调动广大技术人员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目前,中信重工技术人员总数达2000多名,其中包括由895人组成的研发团队、一批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以及来自国际知名公司的外籍专家。在人才汇聚后的密集攻关下,近5年来企业获得和已被受理的专利技术超过100项。

服务战略成就逆市飘红

在实施自主创新和打造人才高地的同时,大力发展软实力、创新服务理念也是中信重工的制胜之道。面对金融危机下全球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中信重工应时而动,从客户的立场出发,创新推行“大客户”战略,构筑以质量服务为核心,全方位满足客户不同需求的大服务体系,摆脱了传统的服务仅限于售后服务的狭义理念。

“从设计开始,从细节做起,到满意为止。”中信重工总经理任沁新解释说,在大客户战略理念中,大服务是其真正的精髓。所谓的大服务,是指服务必须贯穿于整个企业活动,而非仅停留在最终的售后服务,服务人员从前期的技术交流、技术沟通甚至是商谈订单时就开始介入,服务贯穿售前、售中、售后,采取终身服务制。

为客户提供精准、专业、全天候服务,使中信重工成为全球高端市场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即便是在过去一年全球市场普遍低迷的环境下,其订单也不降反增、逆市飘红。今年前11个月,企业共完成销售收入94.3亿元,超过2008年全年,同比增长30%以上;在手订单突破207亿元,同比增长23.34%,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已超过往年历史同期的最高位,全年销售收入将突破百亿元大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