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低碳道路不可盲目跟风

2009-12-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齐晔 我有话说

低碳是一个相对概念,低碳经济的核心是生产和消费活动向着“低碳化”方向发展,没有一个具体阈值可以判断一个经济体是否为低碳。长远来说,低碳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近期来说,走低碳道路需要考虑许多现实条件,不可盲目跟风。在全球将在争夺资源、抢占发展先机等方面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中国借用低碳经济概念

,应先消除误解,从实际出发,在扎实、深入的研究基础上,开展试点工作,进行战略规划,走出一条符合国情、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个简单、朴素的概念,主要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节能。无论在生产还是生活中,强调节约使用能源特别是碳基能源。节能自然涉及提高能效,但仅靠提高能效是不够的,还必须减少总的能源需求。二是改善能源结构,降低能源碳密度(即单位能源中碳的含量)。全社会能源消费和能源结构应向低碳方向转化。煤炭的碳密度比较高,天然气的比较低,风能、太阳能更低。

低碳经济的概念由英国首先提出,低碳社会的概念最早由日本提出,后来逐渐扩及全球。各国之所以对“低碳”感兴趣,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后,全球开始出现节能趋势。目前所说的低碳经济是最近几十年来节能和提高能效的趋势的延续。另一方面,各国对气候变化问题日益重视,特别是对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普遍关注。对待气候变化问题,各国采取的策略不同。欧洲把它既当成挑战,又当成重大机遇――可以以此为契机、动力和压力,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渐渐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在此认识基础上,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在生产节约和消费节俭的理念基础上,日本提出比“低碳经济”更广泛和全面的“低碳社会”概念。这往往令人联想到前几年关于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的概念。一般人认为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实践首先出现于德国,却在日本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中国低碳经济背景独特

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的概念近几年传到中国。与日本、欧洲等有所不同,中国提发展低碳经济有独特背景。

其一是节能减排。近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后,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耗能量大幅度增加,开始注重节能减排,要求降低能源强度,提高能源效率,转变原来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十一五”规划中将“单位GDP能源消耗(能源强度)减少20%”列为最重要的约束性指标,能源强度下降本身就是经济的低碳化。前几年,中国开始提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促进法》也于2009年1月1日开始实施。“低碳经济”的含义、作用与循环经济有一定承继关系与交叉重叠。

其二是中国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即以大规模、高速度为基本特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中期。当前的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对今后的能源消耗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城市成为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可操作的综合政策单元,无论是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循环经济,都能在城市单元上得以实施。在此背景下,低碳城市的说法不胫而走。可以说,在中国,“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发展是以“低碳城市”为基本形式和内容的。

走低碳道路的动力

低碳经济被提上日程,是历史的必然。从工业革命到现在,人类依赖化石能源创造了很多奇迹;然而从长远来看,石油也好,煤炭也好,总有一天要烧完,人类终究要解决化石能源耗竭后的能源问题。现在,我们遇到更加迫切的问题――污染和气候变化。这两个问题不可能等到化石能源烧完后再去解决,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是否发展低碳经济存在动力问题。如果说动力来自于政府,马上面临的就是进行规划,制定相关政策、细则、实施方案等。动力还可以来自企业。在一定条件下,企业有节能减排动力。当然,其直接目的可能是为了降低成本。节能和降低成本之间如何联系呢?通过能源价格。如果传统的高碳能源价格很高,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必然就会减少使用,从而降低碳排放。这样,即便政府不去做具体的规划,企业也会有所行动。

怎样让高碳能源价格高呢?两条途径:让市场自主调节,按商品的稀缺程度决定价格;或者通过财政、金融、货币等经济杠杆提高价格。我国最近探讨征收燃油税,就是通过提高税收来调整石油资源的消费。

因为人口多、资源相对稀缺、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在全球发展低碳经济的竞争中,中国没有太多优势。从发展模式来讲,中国既不能走老牌帝国主义国家殖民式掠夺资源之路,也不能像当代西方国家那样用全球化的方式转嫁资源、环境压力,肯定要走低碳发展道路,必须把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研究出来,或者自主创新,或者引进――我们管它叫跨越式发展也好,和平崛起也好,实质上就是要逐步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依赖。可以肯定的是,在发展新能源及其相关产业上,我们试图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且起跑的差距没有那么大。

中国正在走低碳化道路

按照统计,从1980年到2000年,中国的GDP翻了两番,能源消耗翻了一番,也就是说能源强度下降了一半。2000年后我国的能源强度一度上升,但从2006年“十一五”规划开始,我们的能源强度每年都在下降,而且按照规划,2010年能源强度要比2005年底下降20%。这是不是在向低碳经济转型呢?当然是。

近几年,一些地方开始提出建设“低碳城市”。2008年1月,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保定正在做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划。

中国经济的低碳化发展,如果可以用一个指标来衡量,比如万元GDP的碳排放,那么它比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国家、发达国家的进程要快得多。我们对1990年到现在,中国、美国、欧洲国家和日本的低碳化发展情况做了研究,得出很多数据。总体来说,中国万元GDP的碳排放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还是比较高,但中国的低碳化发展速度比那些国家快得多。

慎防从概念出发

从长远来说,低碳化道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从近期来说,必需考虑许多现实条件,不可盲目跟风,因为每一个地区和城市,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地理位置等条件各不相同,发展道路也不可能一样。中国煤炭比较丰富,石油、天然气相对贫乏,要想发展,当然依靠煤炭资源。我们可以探讨完全意义上的低碳发展方向,但需要一个过程,起码近期我们必须考虑资源条件的限制。

中国现在对低碳经济谈得很多,这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重视程度,但一定要慎防从概念出发的倾向。什么叫从实际出发?首先是要做扎实、深入的研究,了解全世界的情况,了解中国的具体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试点,无论成败,都对今后的发展有帮助。

总之,无论是低碳经济、生态经济还是循环经济,不管冠以何种名目,我们真正实体的、现实的经济和社会有自己的发展逻辑和规律,不会因为冠以不同的名目就一下子发生变化;同时,一定不要因为名称的改变,使得我们对于现实本身的认识产生偏差。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借鉴西方的概念,根据自身的情况,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作者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