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现代科学劳动视阈下的新型企业组织与中国企业升级

2009-12-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杜曙光 张秀丽 我有话说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陈征教授最早提出了现代科学劳动的范畴,将其定义为掌握了现代最新科学、多学科前沿理论和最新先进技术的科学劳动者所进行的劳动,是高级或超高级的脑力劳动、高级或超高级的复杂劳动。知识经济背景下,现代各国生产力水平都直接取决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创新能力的大小。而科技能力和创新水平又直

接取决于现代科学劳动的质量和水平。现代科学劳动不仅是推动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且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正是在这一背景的观照下,企业组织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现代科学劳动视阈下的新型模块化企业及其运作机理

现代科学劳动视阈下的模块化企业可以分为研发、营销集成等脑力劳动为主的模块化企业和生产制造、加工组装等体力劳动为主的模块化企业。脑力劳动为主的模块化企业专注于产品的研发、营销集成与品牌运作等高增值模块;体力劳动为主的模块企业则专事于以生产制造、加工组装等为主的环节。换言之,现代企业不再是完成整个商品的组织,它只是完成商品某一部分功能模块的组织,即研发型模块化企业、制造型模块化企业或营销集成型模块化企业。产品的模块化已经使企业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组织形式出现纵向分离,其结果是使原本以追求规模经济为核心目标的企业开始向专注于核心优势模块为目标的生产模式转变。如计算机行业,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该行业被IBM等纵向一体化企业所控制,这些企业生产几乎所有的零部件。但是从80年代开始,模块化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促使企业越来越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早先的纵向一体化演变为纵向分离。这种纵向分离不仅明确了各个企业的角色分工、加速了它们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而且每一个企业蜕化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业务“模块”,模块之间的交易行为按照市场规则发生联系。在现代科学劳动视阈下,我们可以将实施纵向分离的企业称为主导模块企业,接受业务模块生产的企业称为合作模块企业。企业在主观上纵向分离、在客观上引入市场机制的行为可称之为现代科学劳动视阈下的新型企业模块化。

技术一方面推动着产业价值链的不断分解,另一方面又确保了产业价值链重新聚合的可能。在各类技术中,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模块化生产组织方式的普及提供了直接前提。同时,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也推动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这在客观上成为模块化生产组织快速发展的一大诱因。在以上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企业内分工开始向企业间分工转变――这个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模块化生产组织大规模发展的过程,是现代科学劳动地位飞速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导企业即脑力劳动型模块化企业往往要将现有产品的生产结构进行重新聚合,自身专注于核心的、脑力劳动为主的环节,而将那些不具有核心优势的或低附加值的环节剥离出去,交给合作模块企业。这样,市场层面上便出现了不可能实现收益均等化的、非同质的模块企业。

现代科学劳动视阈下模块化分工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在模块化系统中,设计者起着关键作用。在现代科学劳动视阈下的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其模块设计者是脑力劳动型主导模块企业。脑力劳动型主导模块企业处于控制整个系统运行的关键地位,只有它才能超越目前掌握的资源,并能够利用其他模块企业的资源。在实施模块化的过程中,IBM公司控制着共同界面,但其他公司制作了与IBM机器兼容的应用软件和周边机器,直接影响其利益。IBM因此开始设计关键模块,构建防御设施,从而成为模块化系统的设计者和主导者,充分整合企业外部的资源使之为我所用。传统垂直一体化全能型企业转变为现代纵向分离的专业性模块化企业,意味着企业的内部分工转化为社会化的专业性分工,从而突破了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受制于股权控制关系的组织局限性。现代科学劳动视阈下的脑力劳动型主导模块企业,依托模块化的生产组织形式,既可以像传统垂直一体化的全能企业一样将多个产业、产品的经营活动一体化地组合在一起,获取范围经济效应;同时又可以通过把绝大多数产业、产品的经营活动外包给分散、独立经营的合作模块企业,这样不仅节省了一体化的大量投资(如耐克公司不花一分钱投资,仅借助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老生产基地进行的转移性投资,在短时间内就在中国大陆建立了成本低廉的新生产基地),而且产业、产品的横向扩张弹性增强、专业分工水平提高,又可以进一步提升特定优势的规模效益。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依据庞大的市场、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等比较优势,作为以加工制造等体力劳动为主的合作模块参与全球模块化分工网络,被视为中国实现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路径。但是,中国企业在由低增值环节向高增值环节攀升的进程中,遭遇了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阻击与控制,进而被限制在了加工制造等体力劳动为主的低增值环节和模块。“中国制造”在物质生产规模明显扩张的同时,仍处于“微利”状态,并因此限制了创新能力的提高。例如,进入平板电视时代后,中国的电视组装企业就遭遇到了严峻考验。首先,与显像管电视相比,平板电视的零部件大大减少,组装技术的重要性大大下降;其次,核心技术与关键部件的成本在总成本中的比重上升到了总成本的70%以上,严重压缩了这些体力劳动密集型组装企业的利润空间。而且,核心芯片这一关键部件集成度的提高,也意味着依靠渐进革新掌握核心芯片的设计和生产能力,变得越来越不可能。

现代科学劳动视阈下中国企业的转型与升级

经济全球化与知识化加剧了产业融合,并促使传统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因循着产业融合的趋势,企业的模块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与具有竞争优势的传统资源要素相比,掌握知识、核心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以及合理配置产业模块,是现代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专注于产品研发、营销集成与品牌运作的脑力劳动型模块化企业在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主动、支配的地位,而加工组装、生产制造等体力劳动型模块化企业虽然也可以获得一定的规模效益和范围经济,但由于未能在产品价值链上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只能获取少量的一般性利润。在我们国家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背景下,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体力劳动型模块化企业正在逐步失去“价格”优势,企业的关闭和迁移现象增多。这从另一方面表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与升级已势在必行。从微观运行主体的视角看,实现这一转型升级的关键是不断培育和引入知识型劳动力、核心技术、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尽快实现由加工组装、生产制造等体力劳动型企业组织向研发、营销服务等脑力劳动型企业组织的提升。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