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博谈杂议

2009-12-17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2009年第22期《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经验”》

“中国经验”这个概念,应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所谓“经验”,不是仅仅指“成就”,它也包括“教训”;二是“中国经验”不是无所不包、没有选择的发展经历,它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三是“中国经验”不是“中国模式”、“中国奇迹

”,它是开放的、包容的、没有定型并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经验,它不是作为西方经验的对立面而存在,也不强调自己的普适性。

江西省石城县张兴亮

郑杭生教授以《社会学视野下的“中国经验”》这篇演讲,带领读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审视了“中国经验”的实质内容、成长轨迹和发展前景,令人茅塞顿开。

建国60年来,中国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发展中存在的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妥善解决这些问题,顺利应对人类困境与特殊挑战的双重考验,是“中国经验”获得世界认可乃至影响世界发展潮流的关键所在。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必将迈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中国经验”将继续为世界的发展增添亮丽的风景。

江西省石城县廖小斌

2009年第21期《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

徐光春同志的演讲,我读了多遍,仍觉意犹未尽,欲罢不能。文章说理透彻,条理清晰,举例精当,特别是一些对偶、对仗语句的使用,读来更是琅琅上口,荡气回肠,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有一种韵律之美。河南历史厚重,文化灿烂,人杰地灵,为中华文明绵延发展作出了突出而重要的贡献,“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定位极为恰当。近年来,作为全国人口大省、粮食大省的河南,郑重提出了文化强省的工作思路。目前,河南正以崭新的姿态,强劲的步伐,逐步向文化强省跨越、迈进。河南文化的大发展正在为中国文化的大繁荣添薪加火!

河南省濮阳县民政局梁星毯

离开家乡河南多年,看到《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这篇演讲,我很激动,把演讲复印后推荐给在北京的十几位家人。从我爸妈(70岁)到小侄子(13岁)人人都很喜欢,有人研读,有人沉思,老年人取出眼镜,小朋友抄写词句。阅读故乡,依然美丽;回望故园,那样温暖。平静之后,发现这个演讲更有史料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学价值。原因是:

1、地方学研究的典范。这篇演讲从河南的历史、文化入手研究地方学,基本构成了“河南学(中原学)”的框架。地方学的发展和繁荣,是发展地方经济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我国三大地方学是藏学、敦煌学和徽学,研究基础较好。其他地方学还有待发展,相信这次演讲对于其他地方学研究也很有借鉴意义。

2、学术研究方法的创新。这篇演讲实质上可看作学术论文,却很有文采和可读性,通篇结构精巧、论述精确、用词精当;题目巧妙地套用“一部《四进士》,半部大明律”,生动贴切。当前学术论文存在千文一面、语言枯燥和论述武断的文风,这篇学术演讲完全改变了上述弊端,学理性和文学性完美结合,并较好地符合了“六经皆史、诸史皆文、文史不分、史以文传”的古代文典传统。

北京市读者任国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