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旋律讴歌“诗意中国”

2009-12-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谌强 我有话说

12月17日,中国音乐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闭幕,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当选为新一届中国音协主席。在名家云集、充满喜气的会场里,新主席赵季平身着庄重朴素的民族服装,温和的笑容和由衷的喜悦里洋溢着令人心悦的亲近。曾经以许多动人

旋律为大众喜爱的赵季平,用这样一个温暖的音符开始了新的乐章。

赵季平是跟随中国历史巨变的时代步伐走入大众视野的著名音乐家,从《黄土地》《红高粱》《秋菊打官司》《乔家大院》《大宅门》《霸王别姬》《梅兰芳》等影视音乐,到《庆典序曲》《和平颂》《梦回长安》《丝绸之路幻想组曲》等民族交响音乐和歌曲,赵季平创作了许多深受大众喜爱的音乐作品,他用激情奔涌的旋律,讴歌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和诗情画意的中国。

尤其引人瞩目的是,在赵季平的大量音乐作品里,无论什么题材和风格,时时有一种令人亲近、让人激奋、使人耳目一新的东西流淌在优美的旋律中。同赵季平谈及这一点,他说:“时代在变,艺术创作的理念和风格在变,听众的审美趣味也在变,但千变万化,我在创作中始终追求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根,却从未改变。这或许正是老百姓喜欢我的音乐的原因。”

民族精神和文化之根,从赵季平的孩提时代起就扎在了他心中。赵季平出生在一个艺术家庭里,父亲赵望云是我国长安画派创始人。赵季平儿时常在父亲的画案前观赏流连,父亲画作中激荡的诗情画意和民族神韵时时影响着他,他的《丝绸之路幻想组曲》便是从父亲在丝绸古道写生、创作的一幅幅山水画中获取了灵感。父亲用笔墨、而他用音符传承着古丝绸之路上的民族血脉。

赵季平说,已故去的父亲是自己面前的“一座高山”。1970年,赵季平从西安音乐学院毕业,立刻赶去父亲下放的农村看望他,在棉花地里见到了正在劳动的父亲。父亲问分配得怎样,赵季平答分得不好,到戏曲团体了。父亲说好,搞音乐创作,必须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从戏曲和民间音乐的深厚土壤中汲取营养。

父亲的话让赵季平一生受益。他在戏曲研究院一待就是21年,不断深入民间采风,足迹遍及陕南、陕北、关中等地,学习和研究民歌、腰鼓、秦腔、打击乐以及各种地方戏曲。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陈凯歌、张艺谋等人拍摄的电影《黄土地》一鸣惊人,对于担当这部影片音乐创作的赵季平来说,则是他长期向民间音乐学习厚积薄发的结果。

从西安音乐学院的学生,到西安音乐学院的院长,赵季平几十年的音乐之旅,始终坚持向民族民间音乐学习、追随时代前进的步伐。出任院长后,赵季平针对教学中对民族民间音乐不够重视的现状,强调“两手都要硬”,不仅要将作曲的和声、复调、曲式、配器“四大件”学好,也要向民族民间学习。于是,民歌、地方戏曲这些以前没有的课程,出现在作曲系的课表上和教室里。

实践,也成为赵季平在西安音乐学院力推的一项“课程”,他将手中的“教鞭”一头指向民间、一头指向舞台――作曲系的学生假期中都要深入陕北陕南各地民间采风学习;西安音乐学院与香港中乐团合作进行乐队学院训练,让学院的优秀青年教师和学生尖子在演出实践中大量接触新作品。赵季平说:“我不能让自己带的兵光练瞄准,连扳机都没有扣过。”

当选中国音协主席后,赵季平说,担子更重了,但自己充满信心,因为与自己站在一起、担任副主席的彭丽媛、宋祖英、徐沛东、叶小钢、余隆、张国勇、廖昌永等十多位同事,都是成就卓著、充满活力的音乐家。

几天前当选中国音协主席的喜悦正渐渐变成厚重的思考,他在谈起自己的工作构想时,还提到了一件家事。从北京回到西安后,赵季平让家人去父亲墓前向老人报告了这个喜讯。赵季平说,这次回到西安家里,又在父亲的大量画作中读到一些新的作品,是他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华北平原采风创作的,画作蕴涵着对祖国、对人民、对艺术深挚的爱。同父辈经历的艰辛曲折相比,自己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时代,绝不能辜负了祖国、人民、父辈和时代对自己的深深期望!

赵季平说,担当中国音协主席后,他希望自己在新乐章中写下的旋律是“两手都要硬”的“复调”――做好音协主席工作、继续搞好音乐创作。赵季平刚刚完成了电影《孔子》的音乐创作,即将开始为电视连续剧《三国》谱曲;已接受中国爱乐乐团和新加坡华乐团邀约,将在明年创作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并在新加坡举行一场个人作品音乐会,其中半场将是汉唐风格的全新作品。

从黄土地上走来的赵季平,一如从前,用他绚丽多姿的旋律,深情地讴歌着充满诗意的祖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