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被混淆的概念被扭曲的事实

2009-12-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巴黎记者 姚立 我有话说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后,欧洲一些政客及媒体对中国群起而攻之,认为中国是导致会议失败的“主要原因”。在这些批评声中,人们可以看出批评者这样的情绪与逻辑:即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碳排放量已超过美国,成为当今世界的“最大污染国”,中国理当大力减排。然而,中国却不愿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这在他们看来是

“不能接受的”。

欧盟舆论所以表现如此“义愤填膺”,其实是“司马昭之心”。长期以来,欧盟要抢夺在气候问题上的“道德制高点”,充当维护世界环境的“旗手”。我们不能说此举有何不妥,甚至从拯救环境角度来说,很有必要。但欧盟的“积极态度”其实是为自己“寻找出路”,争夺未来的“竞争制高点”,继续维持其发达国家的“稳固地位”,而非真正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在发展道路上的“公平与正义”。然而,哥本哈根会议上,欧盟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旗手”作用没有体现,反倒是被舆论“冷落”,因而大为“不爽”,甚至“恼怒”。

不过,本文并不想展开讨论这个问题。笔者要讲的是,一个时期以来,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包括法国在内的欧盟主流媒体在报道气候问题时,常常给中国冠以“世界最大污染国”的帽子,这个在此间媒体反复出现的词汇误导了广大善良的媒体受众,中国似乎真的成了污染世界气候的“主要责任国”。这种“混淆概念、偷梁换柱”的做法理应得到纠正。

中国是“世界最大污染国”吗?答案应该再明确不过:当然不是,欧盟等发达国家才是世界“最大的气候污染源”。那么,欧盟媒体为何如此报道?,因为,他们混淆了“国家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量”的概念。而在气候问题上,以国家排放总量来说事是不符合科学与事实的。众所周知,中国拥有13亿多人口,而欧盟27国人口总共不过5亿,德国作为最大的欧盟成员国,人口8000多万,法英等欧盟大国人口更不过6000多万。这样两个人口差别如此之大的国家,何以其拿排放总量来衡量乃至作出结论呢?人均排放量才是国家间真正具有可比性的指标,拿排放总量说事的做法是有欠公允且毫无道理的。

权威统计已经表明,中国的年人均碳排放量只有4.6吨,而欧盟的人均排放量是中国的2倍以上,美国更是中国的4倍。从这个角度说,当今世界的最大污染源不是中国,仍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历史上如此,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将如此。因此,在减排问题上,发达国家理应承担更大更多的责任。更何况,发达国家历史上无节制地排放是造成今日地球污染的

主要原因,这才是铁的、无法掩盖的事实。

尽管中国发展迅速,但仍将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远未达到欧美国家的发展水平。中国现在的碳排放仍属于“生存需要的排放”,有别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奢侈排放”。因此,以“最大污染国”的帽子,阻止中国的发展步伐,既无道理,也不符合西方素来推崇的“公平、正义”之道。在气候问题上,还是要秉承正视历史、事实求是、公平合理的方式才能逐步解决问题,而非乱扣“帽子”。

(本报巴黎12月24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