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展现文学新质素龙长吟

2009-12-2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文学的现代转型,乃是社会转型在文学生态领域的逻辑反映。而网络时代新生的与图像关联紧密的涉图文学,可称之为“泛文学”,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文学领域的技术切入,与图像关联十分紧密,图文合谋与互补。余艳的长篇报告文学《人民,只有人民》即是这样一部作品。

2008年开年的大冰灾,使

中国的19个省不同程度地一下子处于局部瘫痪状态。国难兴邦。千千万万战斗在抗灾第一线的党员、干部、百姓,用智慧、责任、爱心、汗水甚至热血和生命谱写成社会人生的大文章。湖南作家网的编辑们组织采访团,历时46天,行程2000多公里,走访湖南省近20个县镇,30多个相关部门,写出报道150余篇。采访活动发起人和组织者、湖南作家网的主编余艳女士,吸收众人的成果和智慧,经过一年半的加工、综合、升华,创作出了报告文学长卷《人民,只有人民》。这部书,千人千眼,万人万策,最后归于一体,不但集中了许多人的智慧,而且吸收了全民族的精神,是一部高扬人类灵魂的大书。《人民,只有人民》最显著的特征是,穿插了大量的摄影照片,利用图像记录现场,图文结合,情理兼容,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以像显意,既有全局在胸的丰富性,又有局部的生动性和实在性。

《人民,只有人民》的另一个特点是主旋律响遏行云。《人民,只有人民》每一章最后的“主编思想”,它有“解说词”的机灵、睿智、光彩夺人的妙语,更有画龙点睛的警句格言,是全篇的思想升华,境界提升。《人民,只有人民》一书,所有的人物事件,图像、文字,万象归一,全部都指向了人类顽强、果敢、关爱、协作、奉献与牺牲的崇高精神――“中国精神”!文学有文学自身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那就是精神地和形象地把握世界,这个方式永远不会改变。《人民,只有人民》显然是一部理直气壮地、全方位地“歌功颂德”的书!由于所有歌颂,都“把视角对准普通民众”,即使是歌颂领导人,也是把他们作为普通民众中的一员,作为“人民的儿子”来肯定的。这种“大人民”的观念,使作品具有永久的生命力。“大雅久不作”,这类高昂的颂歌之音长时间来难以听到了,它似乎已成为“时代的新声”,此时听来不禁产生一种久违的兴奋。

此外,《人民,只有人民》一书中的文学新质素,体现出文学性因素的新变。元文学是一切艺术门类的母本,带有原创性,又是泛文学的前导,所以,它永远具有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的基本属性。文学性不外乎形象性、情感性、虚构性和语言的创造性等等。但文学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更不是一个不可打破的整体,而是复杂的生动活泼的存在状态,文学的基本属性不可能一成不变。在当今文学现代转型的泛文学时代,文学属性的变化表现为:单纯的情感性变成“情感与技术的合作”,本书文学寄情的方式由主体抒发更多地呈现为情感外化、幻化、虚拟化和凝固等灵活多样;具体可感的形象性变成“形象的无限扩张与渗透”,本书“像中有文,文中有像”,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因子,文学的想像性、虚构性变成“想象与纪实的合谋”,本书的图像也是实体的镜像,书中任何图像都具有直接的纪实性质而增强了作品的实在性;图像语言的广泛运用,还带来了语言的创新:对语言规范的突破,同音词的通假,名词、形容词的词性转换,新词语的创造,语境作用的空前加大,语言的跳跃腾挪,机智与幽默的泛化,这些在《人民,只有人民》中不乏成功的范例。作品虚构成分的减弱和纪实性的增强,最大限度地调动与满足了读者的知情欲,创造了文学作品精神娱乐的新形式,有效地提高了本书的发行量与传世性;本书的幻想虽少而又少,更不像科幻文学那样普泛化,但文学纪实时的表意性变得既严谨又灵活。文学现代转型时期文学性的衍变与泛化,既涉及每个人的精神生活,也渗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本书既赏心悦目、怡情娱性、启人智窦,又能导引人的精神向上。总之,《人民,只有人民》,高扬主旋律、艺术上有根本创新、能长久影响人民日常生活和精神走向、蕴含着“伟大”与“崇高”因子,当之无愧的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既是文学纪实的新成果,也标志着文学转型期已经到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