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族大家庭的形象叙述和精神引导

2009-12-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尹鸿 我有话说

中央电视台在2009年年末,呈现给我们一部叙述西南10多个少数民族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如何融入社会主义大家庭的电视剧《金凤花开》。这部岁末的压轴剧,以其优美动人的旋律、生机勃勃的生活气息、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殊途同归的历史逻辑,不仅在众多国庆献礼片中独具特色,而且也是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的一部优秀

作品。

50年以前,中国的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创作曾经创造过一段辉煌岁月。当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曲折进程进入新世纪的时候,我们又看到了《金凤花开》这样一部继承和拓展了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影视艺术传统的优秀作品。电视剧以白族姑娘金凤和中央访问团警卫连连长张东海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中央访问团与国民党残匪的斗争为辅线,塑造了一群不同民族、不同经历、共同为民族生存、幸福而选择、奋斗的少数民族人物,不仅揭秘了当年毛泽东主席派中央访问团访问各个少数民族、组建国庆参观团这段鲜为人知的建国历史,而且用这样一段来自历史、来自生活的故事表现了中华各少数民族融合到新中国大家庭的历史必然性。

《金凤花开》的编剧景宜是一位著名的白族女作家。也许,电视剧中那活泼、美丽、聪明、善良,最早接受党的思想和最早理解民族政策的白族女青年很可能就有作者本人或家庭记忆的影子。正是这种体验和记忆,使这部电视剧比较其他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电视剧,不仅生活气息浓厚、民族风情突出,许多第一次被屏幕展现出来的民俗民风民情的细节为全剧带来了新奇的景观和趣味,更重要的是少数民族作者自身的视角,自然而平和,用既符合意识形态逻辑也符合生活逻辑更符合艺术逻辑的方式表现了民族团结融合的过程。这种独特的少数民族视角,既防止了少数民族题材创作中的说教和空洞,也避免了对所谓“载歌载舞”的少数民族题材的固定想象和简单猎奇,也成为景宜继《茶马古道》之后所创作的又一部更具社会影响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

由于题材的特殊性,长期以来,或者是生活积累的缺乏,或者是对创新风险的担心,或者是创作中形成的惯性,少数民族题材影视剧往往容易出现概念化、程式化、脸谱化的缺陷,歌舞化、猎奇化、简单化也成为常态,缺乏一种真正的生活活力和思想深度。而《金凤花开》在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电视剧以李金凤从一个穷苦赶马人的女儿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民族工作者的故事为线索,塑造了白族、傣族、佤族、哈尼族、藏族、独龙族等民族的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电视剧中的大多数人物都个性生动、栩栩如生,构成了一幅斑斓的民族人物群像。

尽管电视剧中一些战斗场面的调度和制作还不够精致,但是从整体来说,从故事到人物,从剧本的一度创作到表演的二度创作,众多实力演员都成功地演绎了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例如刘威扮演的那个懦弱、自责、精细、忠诚的帕雅形象,不仅是他自身表演的突破,也是人物形象的一个亮点。剧中众多少数民族演员的表演也流畅自然、形神毕肖、原汁原味,使电视剧的人物冲突戏、关系戏和命运戏,充实生动、趣味盎然,改变了过去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台词空洞、节奏缓慢、关系松散的缺陷,创造了引人入胜的电视剧魅力。

提到少数民族题材影视作品,人们往往会想到从上世纪60年代那批影视作品中流传至今的一曲曲优美动人的旋律。应该说,音乐旋律是少数民族独特生活和特殊情感的最感性的记载和传达,也是最能穿越语言文化间隔的一种艺术符号。在这方面,《金凤花开》继承了少数民族艺术作品的成功经验,根据经典的云南小调改编的主题歌《金凤花开》,将傣族特有的葫芦丝等民族乐器与“黑鸭子”组合的和声演绎结合起来,不仅提供了彩云之南的浪漫空间,而且也带来了一种抒情、空灵、优美的情感氛围。

总之,60年前的中央访问团往事解密、10多个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展示、优美的爱情故事、紧张的敌我斗争、生动的人物形象、韵味独特的音乐,加上中华民族殊途同归的融合主题,使《金凤花开》成为了2009年中国电视剧的一道亮丽风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