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独特的视角唱响民族大团结颂歌

2009-12-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仲呈祥 刘渊 我有话说

1950年,毛主席和党中央决定派出中央访问团到少数民族地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开展慰问活动。正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的《金凤花开》以此为背景,生动描写了白族姑娘李金凤从一个穷苦赶马人家的女儿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民族工作者的故事,塑造了一群不同民族、不同经历、共同为民族和谐与幸福而奋斗的英雄群像,给观众带来了全

新的审美体验,从而以独特的视角和影像叙事方式唱响了民族大团结的颂歌。

首先,与以往的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相比,《金凤花开》在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和叙事模式上有所突破。

毋庸讳言,较长时期以来,民族题材电视剧创作往往不外乎两种叙事模式:一是将民族矛盾简单地归结为阶级矛盾,以阶级斗争涵盖一切,总是以揪出搞破坏的阶级敌人为结局;二是表现民族团结简单化,往往以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为最高形式。这样的叙事模式都是一种“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难以从根本上对民族矛盾、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从整体上进行准确的审美观照。而《金凤花开》另辟蹊径,以真实存在的历史事实作为背景,以全面辩证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的方式把握住了民族题材和各类人物的复杂性,建构了中央访问团与各少数民族之间从误解到理解到互信的复杂演进的故事情节,塑造出活跃于这个故事中的各种各样的民族人物,将民族团结的精神渗透其中,既生动展现了个体的精神品格,也塑造了集体的精神品格,从而表现了人性的至真、至善和纯美。

比如,警卫连连长张东海和白族姑娘李金凤从不打不相识到相知相爱的情感历程,从误解到理解到互信再到互相关心的过程,这是对个体情感和精神的抒写。而中央访问团与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这是对集体情感和精神的抒写。个体与集体情感和精神的相互观照,相互辉映,使《金凤花开》讴歌民族团结的主题思想得到了升华。

其次,与以往的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不同,《金凤花开》以平等的视角抒写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金凤花开》的创作者深谙“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这个道理。在叙述中央访问团与各个少数民族的关系的时候,创作者努力通过影像元素来表现期间的平等和和谐。无论是对人口规模很小的独龙族,还是对人口规模相对较大的藏族、傣族和白族等各个少数民族,作品都给予了同等地位的尊重,并将他们置于与中央访问团平等对话的艺术氛围中,演绎出一幕幕感人至深的民族大团结活剧。

正因为《金凤花开》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平等的审美观照,赋予他们以同等地位的话语权,所以,作品也就以审美的方式给了少数民族文化以尊严、认同和理解。例如,白族人爱鸟,还有一个专门为鸟而设的传统节日――祭鸟节。警卫连连长张东海趁鸟不在“家”,拿了鸟蛋,冒犯了白族人尊敬和崇拜鸟的习俗,让白族人群情激愤。为了获得白族人的理解,在祭鸟节上,张东海装扮成鸟王与白族人一起跳起了鸟的舞蹈,终于得到白族人的理解。这一情节,在平等的视觉中展开叙事,最终营造出了和谐团结的民族景观。

其三,《金凤花开》还善于撷众家之长,成自家之特色。

《金凤花开》反映了白族、独龙族、藏族、傈僳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创作者以“文化自觉”的意识,坚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真实、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这些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之美,令荧屏多姿多彩。不仅如此,作品还借鉴了其他类型片的经验。例如,剧中“敌特”这条线索就巧妙借鉴了谍战片中有益于自身主题思想表达的元素,给观众带来了新的审美期待和审美感受。而且,将中央访问团和“敌特”放置在同一个叙事空间中,突出表现了双方在争取少数民族群众时候所采取的截然不同的方式。中央访问团是站在民族平等的立场上,尊重、理解少数民族群众,而“敌特”则是采取威逼、利诱、恫吓的手段对付少数民族群众。通过这样形象的对比,生动揭示出中央访问团是深得人心的,更有力鞭挞了破坏民族团结的“敌特”的反动本质。

《金凤花开》以独特的视角讴歌了民族大团结,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意蕴,是一部“养心”和“化人”的具有较高审美品格的民族题材电视剧。

《金凤花开》剧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