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强基础促转变的重大部署

2009-12-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特约评论员 我有话说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作出了全面部署。这一重大决策,着眼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着眼于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巩固农村发展好形势,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蕴藏着扩大消费

需求、推进结构调整的巨大潜力。在夺取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新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时刻,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对整个国家意义重大。

即将过去的2009年,面对历史罕见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多年不遇自然灾害的重大考验,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全国上下迎难而上、砥砺奋进,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农民工就业形势好于预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基础支撑,使我国赢得了战略主动。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使得农业生产再上台阶的制约增多,农民收入继续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提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加重。这就需要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在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迈出新步伐,实现新突破。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已进入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必须牢牢把握加强“三农”这个根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要牢牢抓住这四个要点。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坚持把统筹城乡的立足点放在加强“三农”上,就是要使国民收入分配真正向“三农”倾斜,把公共事业发展的重点切实放到农村,让改善民生的举措更多惠及农民。

长期以来,我国的资源要素配置总体上是向城市倾斜的,这种状况导致了工农业发展失调、城乡发展失衡。尽快扭转这种局面,就要将政府的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要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点和必由之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一方面要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城镇化成果更多惠及农村和农民。同时,要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让留在农村的人能够安居乐业,为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共同繁荣。

统筹城乡发展的最大障碍,是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破除体制壁垒,势必触及深层次矛盾,必须城乡联动,统筹谋划,加大改革力度,抓紧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要把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作为城乡改革联动的突破口,让进城农民工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权益。

明年我国“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这就要求继续抓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坚决防止粮食生产出现滑坡;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防止农民收入陷入徘徊;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坚决防止在统筹城乡中忽视和放松“三农”的倾向显现抬头;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坚决防止农业农村发展好势头发生逆转。

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改善农村民生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扩大农村需求是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建设现代农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大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只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农业的基础地位必将得到全面加强,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必将得到全面发展,农民生活必将得到更好的保障和改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迎来崭新的局面。

(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