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论点摘编

2009-12-2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孔子在川上叹什么

俞志慧在《学术月刊》二○○九年第十期撰文指出,自古以来,人们对《论语・子罕》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着多种理解。第一种理解是在战国到西汉时期,人们依循“君子比德”的思维模式,视“逝者”为一往无前、勇猛精

进的态度与精神。这与孔子的勇者精神相契合,是该句的文本义和作者义。第二种理解是在东汉末至六朝时期,“慷慨有余哀”的时代精神投射到经典解读上,郑玄以后的经师都以“逝者”为时间,川上之叹是伤逝情怀的流露。这是读者义。第三种理解是北宋到清代,道学家们从中读出了力行精神,并由此直追道体。这里有文本义与作者义,同时也内含着道学家的读者义。近代以后,由于经典的浓度被稀释,汉末魏晋时期“逝者”即“时间”的解读又被重新拾起。“时间过得真快啊”之所以成为“逝者如斯夫”的现代通释,除了教科书、工具书的普及作用外,还因为这个义项最大众化。

论忙与闲

贡华南在《社会科学》二○○九年第十一期撰文,从中国哲学史的角度梳理了对“忙”、“闲”的理解。作者认为,“忙”展示的是生命之失序、无序。手忙脚乱源于生活失序,生活失序源于人心失序、自性迷失,进一步则由于人道退隐,其最终根源则是天道退隐。或者说,由于不信天道,人道由人自我确立而陷入意志之争,由意志确立生活之序而放纵知识、欲望,从而造成人心及生活失序,人人忙个不停。而“闲”是对“忙”的超越,是无序生命的有序化,是秩序的呈现;从根源看,“闲”是天道、天理呈现于世界,流行于人世、人心,是人道呈现。唯有修“闲行”为“闲德”,方能真正拥有“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