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侧记

2009-12-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王毅 我有话说

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的“主义”之一。近十几年来,党史、科社、政治学界对此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从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角度对社会主义的研究与解读则较为薄弱。有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日前在北京举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

地的30多位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此次会议与该研究中心以前召开的“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2006年)、“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2007年)等会议一起构成了对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的“主义”的研讨系列,它对推动中国近代史上的“主义”研究必将产生积极作用。概而言之,此次会议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会议议题涵盖面较广,深化了对中国近代史上社会主义的研究。与会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较为深入地探讨了近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流布过程及其与本土文化资源、与其他社会思潮之间的互动,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对苏俄社会主义模式的认识等问题,其中既有对已往研究成果的深化,也有对新研究领域的拓展,比如除进一步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发掘近代社会主义的传统渊源外,对墨学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佛学与社会主义的契合也进行了探讨;不仅深入讨论了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等人的社会主义思想,还讨论了胡礼垣、太虚、宋教仁、戴季陶等人的大同思想或社会主义思想。有学者还探讨了拉斯基等域外思想家与近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内的“左倾”民粹主义思想及其影响等此前学术界很少涉及的一些问题。

二、会议讨论热烈,营造了自由、和谐、宽容的学术氛围。中国社科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已成功举办过多次中小型学术研讨会,此类会议由于人数较少(一般控制在30人左右),讨论的问题比较集中,有利于学者充分发表意见,并与其他学者进行对话和交流,因而得到与会者的赞赏和支持。此次会议沿袭以往会议的风格,发言自由,论辩激烈,但不失和谐。学者们在会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如何界定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有无“重合共识”、能否从主义的角度对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取向进行定性、如何发掘新的史料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思想的交锋碰撞出新的认知与理解,热烈的讨论彰显出一些问题的复杂性及亟须深入研究的急迫性。

三、研究纳入了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学科的交融与学科方法的互借是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坚持史学最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凭藉自己的专业优势,运用社会学、新闻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研究方法,从心理史、报刊史、学术史、文化史等多重视野对近代中国的社会主义进行了解读与诠释,彰显了学科交叉的价值与意义。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在开展个案研究的时候引入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会者对此方法表现出极大兴趣,不少学者认为,引进心理学的方法对人物进行研究有较大的意义,能挖掘史料背后人物的真正意图与诉求,但同时还须结合其他史学方法展开研究,才能获得历史的全景与真相。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