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了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

2009-12-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姜毅 乔燕飞 陈万军 我有话说

2009年金秋,我国自主研制的某新型潜艇圆满完成极限深潜、水下高速、深海发射战雷等系列试验和训练考核,所有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和作战要求,标志我国新型潜艇全面形成作战能力。

它的诞生,凝聚着海军驻某厂军代表的心血和汗水。

“发现如此重大问题,了不起”

那年

,中国新型潜艇正式开工建造。海军驻某厂军代表室承担起监造新型潜艇的神圣使命。

新型潜艇是高新技术时代的产儿。生产线、工艺、设备、材料、人员等……一切都站在崭新的起跑线上。驻某厂军代表室40名博士、硕士和本科生,面对新型潜艇涉及的1000多个专业和技术门类,“恶补”专业知识,10天拿下一个专业;熟悉图纸资料,时常通宵达旦,双眼布满血丝;向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求教,工厂三班倒,他们连轴转。

潜艇建造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军代表要承担从设计到建造、试验全过程的检验验收。一艘新型潜艇从开工建造到交付部队,军代表需要查验的项目超过10万个,验收的技术文件、图纸资料、计算数据能装满一卡车。

春节刚过,新型潜艇动力组件进行安装。

作为3人检验小组的成员,25岁的军代表刘海鹏反复告诫自己:细心,细心,再细心!

动力组件多达数十组,内部结构、成分各不相同,但从外表很难进行区别。刘海鹏根据工作原理推算:“10号组件不应该在这个位置。”现场指挥员当即下令:作业暂停!刘海鹏再三比对后提出:“图纸标识错误。”有关部门立即组织对图纸、组件、装载位置重新审查确认,得出结论:“刘代表是对的!”

新型潜艇总设计师得知此事,当即打电话到现场:“一名年轻军代表能发现如此重大问题,了不起!”刘海鹏为此荣立二等功。

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新型潜艇代表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作战反应快、静音性能好、攻击能力强。

在新型潜艇的研制建造过程中,军代表参与了100多项重大技术难题攻关,在10多项核心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并使之得到应用。

新型潜艇吨位大、直径大、潜深大,需要采用能承受深海高强度压力的新型钢。令人头疼的是:正是由于这种高强度钢“宁折不弯”的“钢性”,焊接十分困难。

为此,军代表和建造者一起,开始一步步艰难的工艺探索。数九严冬,气温降至零下20摄氏度,军代表李铜桥、陈爱志、孙谦、李宁、张海宽、范名琦,和工人师傅迎着强烈的电焊弧光做焊接试验,眼睛灼伤了,脸颊冻肿了,脚趾冻烂了,可他们的决心不动摇。焊丝、气体、工艺全面创新,历经上百次失败,他们终于突破焊接关键技术,并实现工艺稳定性,焊缝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

这年8月,新型潜艇首艇陆上联调试验。艇上沿用的“旋转式主变流机组”不稳定,且不能在应急状态下手动使用。担任检验组长的军代表裴峰,力主采用更先进的“静止式主变流装置”,这在当时还是个“世界性难题”。在军代表室领导支持下,裴峰参加攻关小组,经过上百个日夜攻关,终于研制成功“静止式主变

流装置”,这一全新设备使新型潜艇应急动力系统的先进性、可靠性大幅提升。

落笔签字的分量

总代表柴小文,在潜艇监造岗位工作20年,参与了我国第一代潜艇的研制监造,如今是监造新型潜艇的领军人物。他深知军代表在检验报告书上落笔签字的分量:“我们是代表国家检验验收”。

质量,是潜艇的生命,也是军代表的生命。每一艘潜艇的诞生,从一块钢板,一条焊缝,一个阀门,一个螺栓,军代表们都要亲手把关,不放过一丝一毫隐患。

“爬舱”,是军代表的“基本功”。潜艇大小舱室上百个,每个舱底角落都洒着他们辛勤的汗水。双层耐压壳体夹缝,跟抽屉差不多,只能平趴着进去,倒趴着出来,被卡在里面出不来是常有的事。一次,军代表张能上午9点爬进去,下午3点才出来,因虚脱差点窒息,被拖出来时,胳膊、膝盖都磨破了皮……一条艇干下来,军代表“爬舱”总长度超过400公里,相当于10个马拉松匍匐前进!

在潜艇所有试验中,要数极限深潜最为凶险莫测。

总代表柴小文、副总代表孟凡明、陈爱志等14人义无反顾,参加了新型潜艇两型首艇的极限深潜试验。潜艇深潜复查,每一个舱室,每一台设备,每一根电缆,每一条焊缝,他们检查、试验都超过6遍!

从新型潜艇开工那天起,军代表们平均加班时间相当于3年的正常工作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