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安徽医科大学造就良医服务社会

2009-12-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通讯员 惠继荣 记者 李陈续 我有话说

本报讯一个10岁女孩在淮北农村呆了几天回到合肥眼睛剧痛,安徽医科大学医生发现,女孩眼里竟有十几条约1厘米长蠕动着的白色线条,是结膜吸吮线虫。对症治疗好女孩的眼病,安徽医大专家立即赶到淮北进行一个月的调查,发现结膜吸吮线虫的虫卵在果蝇体内孵化,幼虫又经果蝇传播到动物的眼中,从而完成结

膜吸吮线虫的繁殖过程。这一发现,解答了困惑医学界百年的结膜吸吮线虫病的传播媒介问题,在欧洲引起不小的反响。

“这是我们坚持践行人文强医、科研强教、医术强校办学理念,坚持造就良医服务社会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事例。”安徽医科大学校党委书记李俊介绍说,作为安徽省的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安徽医大一直围绕服务社会抓科研、抓教学、育人才,已经初步实现了服务社会与自身发展的良性循环。

安徽医大前身是1926年创办于上海的东南医学院,1949年底内迁安徽。在长期办学实践中一直把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作为中心任务。结合学校校情和专业实际,安徽医大在人才培养中,把营造人文氛围与专业教学结合在一起,注重文化育人,创新育人文化,把大学文化作为科学发展的软实力常抓不懈。学校认真梳理了80年来的优秀传统、丰厚文化和严谨治学的精神,凝练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大学精神。从校史教育入手,把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题词“好学力行,造就良医”确定为校训,发扬“爱国爱民,献身人类健康”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兴国、奉献、仁爱的育人理念和求真、求精、求新的良好校风。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医药复合、医文并重等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汇通文理,博采古今,强化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塑造人文品格,培养了4万多名医学专门人才。

同时,安徽医大坚持科研强教学推动创新。近5年承担“863”、“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61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76项。2008年学校发表国内科技论文1612篇,进入全国高校50强;发表SCI期刊收录论文被引92篇223次,进入全国高校排名百强。学校皮肤病研究团队,在皮肤病与性病学的遗传基因研究上利用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方法,先后发现了银屑病、红斑狼疮和麻风病的易感基因,2008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今年,国际著名权威杂志《自然・遗传》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连续刊发他们的原创性科研成果。通过多年建设,安徽医大同种异体肝移植、肾移植、试管婴儿、断指再植和显微外科等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增强服务社会的真本领。

解除病痛、挽救患者生命是医学专业服务社会最直观的属性。安徽医大坚持医术强校,强调临床技能教学,在救死扶伤一线贡献社会。学校通过开展“卫生下乡”、对口扶贫、义诊、科普宣传等活动,每年师生有近2000人次直接到基层送医送药送健康,学校还与全省111个县(市、区)签订了新农合医疗服务协议,使服务基层制度化。特别是在重大突发灾害中,安徽医大及其4所附属医院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去年冰雪灾害期间,安徽医大不仅组织医疗小分队深入现场进行救治,而且在血库库存紧张时,以党支部为单位及时组织600多人义务献血。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安徽医大第一附属医院第二天上午就组建以博士为主的9人医疗队携带近10万元的药品和设备奔赴灾区,一个半月在灾区救治大批伤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