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博谈杂议

2009-12-3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2009年第23期《话说中国舞蹈》

囿于工作性质,平时我很少关注舞蹈艺术。今年11月,在电视看到的全国青年舞蹈(专业)比赛,被选手精彩的表演给深深吸引了,使我惊叹新时期我国舞蹈艺术和教学的巨大进步。读了资华筠老师的《话说中国舞蹈》,我终于明白了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就

在于我国舞蹈届这些年来坚持追求“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坚定贯彻“抢救遗产、深入生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正确的文化政策。

资华筠老师的文章不仅知识性资料性强,语言典雅华美,说理充分有力,而且立意很高――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授,在一定意义上讲,回答的是,中国舞蹈艺术乃至中国文化艺术在今天应当坚持什么样的创作方向,走什么样的创新道路的重大问题。我认为把艺术与时代要求紧密结合、紧密联系的学风和文风,值得肯定。

陕西省档案馆田晓光

说实话,以前我对舞蹈的印象不好,认识也不全面。原因有二:一是先入为主地把舞蹈和歌舞厅、迪厅联系起来,觉得不登大雅;二是近年来个别低俗艳舞游走于乡村与城市之间,公然置社会公德于不顾,败坏了社会风气。

读过资华筠女士的文章后,改变了我对舞蹈错误的、片面的看法,使我对中国舞蹈有了一个整体、全面、客观、正确、科学的认识。中国舞蹈不但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在不同时代,舞蹈对于愉悦心灵、陶冶情趣、强健体魄、激励人们奋发上进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时代的真正舞者,应当在舞技、舞德、舞艺(理论)等方面狠下功夫,尽早使中国舞蹈走到世界各地,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应有的贡献!

河南省濮阳县民政局梁星毯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层所造成的不同文化心理,造就了舞蹈艺术中的理性、感性的结构、搭配、比例也不相同。中国舞蹈是以“人情”来组建的,因此与其他地区和民族的舞蹈不同。中国舞蹈艺术以追求“圆润流畅”的审美动律为目标,这正是对传统舞蹈以人的身体动律来搭建与天、地、人之间和谐的情感桥梁。西方芭蕾舞在舞台上站着跳还不够,还要立起脚尖跳,舞者被托举在空中,手臂还要向高处伸展。这种似乎憧憬天空的舞姿形态完全取决于西方人的思维观念。

江西省石城县委宣传部张兴亮

资华筠老师的演讲三次强调了京剧舞蹈的重要性,其实京剧表演“唱念做打”,后两项的“做”(舞蹈化的形体动作)和“打”(武打、翻跌),统称为“舞”的要素。受演讲启发我回顾梳理了京剧舞蹈的情况,觉得很有趣味:

1.起霸,属于京剧程式。“程式”即规程法式。“起霸”名子来源于明代传奇《千金记》霸王的“起霸”一折,后来发展为程式化的舞蹈套路,用以表现武将出场和战斗气氛。2.趟马,属于京剧程式。趟马有挥鞭、勒马、三打马等动作,女角色还有鹞子翻身、卧鱼、掏翎等动作。男的外罩开氅英俊威武,女的外披斗篷婀娜多姿,多人趟马更加壮观。3.水袖,属于京剧特技。水袖是手势的延长和放大,要求肩臂肘腕指协调配合。它能夸张地用多达几百种的姿势来表达复杂感情,并增加美感,如抖袖、翻袖、抛袖、挑袖等。4.把子功,属于京剧基本功。把子功是指演员手持“小五套”(单刀、双刀、大刀、枪、棍)摹拟武打战斗的基本功,打斗有情感、有节奏、有层次、有章法,以此来展示剧情。

北京市读者任国征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要理清中国舞蹈的发展历程、厘清中国舞蹈的类别种属,绝非易事。资华筠研究员的演讲《话说中国舞蹈》语言生动优美,深奥的舞蹈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对中国舞蹈的发展源流、类别种属和发展成就的介绍更是浓墨重彩,能让许多和我一样对舞蹈了解不多、兴趣不浓的普通读者,增进对中华舞蹈文明的了解,增强民族自感。这与资华筠研究员良好的文化素养、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厚的学术造诣密不可分。相信有众多优秀的文艺理论家和节目创编、舞台表演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中国舞蹈百花园将继续延续群芳争艳的盛景,令世人为之瞩目。

江西省石城县委宣传部廖小斌

舞蹈作为伴随人类成长并将生生不息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肢体语言的充分展现不仅能够反映人们的喜怒哀乐,更重要的是能够起到沟通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以及人与人之间思想感情的积极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舞蹈艺术也已成为联络感情,传递友谊,增进了解的桥梁与纽带,使“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一理念体现得更加充分和突出。

山东肥城矿业集团电力公司石长荣

读罢资华筠研究员的《话说中国舞蹈》一文,我为中华民族悠久的舞蹈发展历史、丰富的民族文化遗存倍感自豪,同时也为《霓裳羽衣舞》等经典舞目的失传深感遗憾。由于现代人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现代休闲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许多过去深受群众喜爱的传统舞蹈项目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民俗、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面临失传。国家公布的两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舞蹈(民间舞蹈)项目共有96项,传统舞蹈项目保护任务之紧迫由此可见一斑。

江西石城读者温昌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