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后门桥的历史

话说后门桥(一)
2001-04-27 来源:生活时报 ■杨澄 我有话说

古桥出土杨亦兵/摄


什刹海有座桥,记载着北京的历史……

后门桥比前门桥幸运。它虽然被长年累月地埋没在大马路底下,一任车轮滚滚,人踩马踏,但它还在,还让人觉出它拱起的脊梁。

前门桥就不同了,它曾经尊贵于两朝一代,驮过明清两代皇帝的舆乘,呼为“正阳桥”,可坦对大道通衢的结果是作为障碍被拆除,连同它前面金碧辉煌的“五牌楼”。

2000年冬天,被埋没并未被遗忘的后门桥开始出土引水,恢复昔日景观。人们陌生了,一有空儿就跑来围着工地瞧,以为又有什么文物现世。岁数大的人说,那桥可非比寻常,它是北京的“字号”,桥底下刻着“北京”两字,别看城里城外到处写着、印着、刻着北京,可只有后门桥底下的“北京”最古老,也最正宗!这么一说,来看的人更多了,也禁不住发问:为什么“北京”不写在明面儿,非写在桥底下呢?为什么北京城中轴线、鼓楼大街当中间非要修这么一座桥呢?

说桥,就得先说河。这是元朝的事儿。

1215年5月,蒙古铁骑攻破金中都,焚宫室,掠妃嫔,车载府库财物扬尘北去。一座经营多年的华丽宫阙顿时成为一片废墟。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决定在废弃的金中都东北,以太液池中的琼华岛(今北海)为中心,建造新大都城。

建都选址绝非易事。生命之源在于水。解决城市供水和南粮北运的河道是建都的关键。这一点元世祖忽必烈有充分的准备。他采纳了精通天文、地理、历法和水利的大科学家郭守敬的建议。这里有个过程,《元史·郭守敬传》说的很清楚:“中统三年(1262)……世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其一,中都旧漕河东至通州,引玉泉水以通舟,岁可省雇车钱六万缗……至元二年(1265)……又言,金时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引卢沟一支,东流穿西山而出,是谓金口……今若按视故迹,使水得通流,上可以致西山之利,下可以广京畿之漕……帝善之。二十八年(1291)……守敬因陈水利十有一事。其一,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泉旧源,别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自西水门(西直门附近)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崇文门附近),合入旧运粮河……帝览奏喜之曰:当速行之。三十年(1293),帝还府上都,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大悦,名曰通惠河。”

这里讲了新开的通惠河,还讲了要利用旧有的金口河,三水并用的目的就是解决大都的漕运。解决大元帝国每年征收的1200余万石的粮食中,有将近3万石要水运到大都城中的问题。(待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