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洋设计”VS“中设计”

2001-06-12 来源:生活时报 徐辉 我有话说

编者按:如今北京的许多房地产项目都邀请了“洋设计师”来承担,这表明国外的一些先进的建筑设计思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北京的房地产市场更加成熟了,因为只有不同的设计思想、建筑风格相互交流、互相补充才能推动住宅设计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才能住上舒适满意的房屋。

“洋设计”就是好作品吗

判断一个项目的好坏,只能老老实实地审查它的产品和服务,至于它是不是“洋设计”,并不能完全代表项目的品质。

客观地说,“洋设计”的水平目前还是参差不齐的。有一件事很说明问题:世界上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茨克奖,迄今为止,获此殊荣且在中国有设计作品的建筑师,除了贝聿铭先生外,好像还没有第二个人。一方面,虽然有些“洋设计”未必是好设计,可为什么有的开发商还是乐意要?因为他们真正关心的并不是设计本身,他们最感兴趣的是设计师的名字。有了这个名字,项目就有了宣传的素材,至于他怎样做和做得怎样,就不必太认真。

从另一方面看,开发商毕竟不是搞建筑专业的,他们也需要引导和指点,而对国外优秀建筑设计师的介绍就是我们国内建筑师的责任。一个比较奇怪的文化现象是:在这个全球媒体化的社会,通过发达的信息网络,国外建筑业最新的发展、最好的建筑师和建筑作品,在国内应该都可以看到。开发商虽然看到了,可还是没有明晰的了解。

“中设计”与“洋设计”比较

我们不妨作一个比喻:中国建筑师是一个画图匠,外国建筑师是一个工匠。

从设计的思想方法来说,中外建筑师是不同的。国外建筑师不把施工从设计过程中分离出来,而中国建筑师在做设计时就很少考虑施工。所以,客观地说,中国的建筑师的综合设计能力与欧洲建筑师相比有一定差距,这表现在:

一个是教育。不妨作一个比喻:中国建筑师是一个画图匠,外国建筑师是一个工匠。他们的差距是学校教育的差距。中国建筑师在学校里最主要学画图,对画图之外的实际操作,建材、结构了解甚少;外国建筑师在学校里把材料、结构弄得很清楚。

二是缺乏有责任感和超越精神的建筑师。一个建筑师有心在这个领域里发展,他必须对商业社会的意识形态有一个基本的批判性,这个批判性不是建筑师独有的,而是一个社会知识分子必备的。如果一个建筑师脑子里只装着如何获得商业成功,显然不会对这个领域有什么贡献。现在有一种浮躁心态:明天我为什么还不成功?如果一个建筑师总想着这些,就不可能安下心来做设计。好多工作你可以在一个很被动的基础上做,虽然做的并不是一个好建筑,可是房子不会塌,不影响它基本的使用功能。如果一个建筑师常年做这种工作,他怎么可能取得进步?

“洋设计”是否符合我们的居住习惯

一个真正优秀的建筑师并没有一套程式化的东西,专为他生长生活的城市或地区服务。

房子的首要功能是用来住的,如果住得非常舒服,那么,它是属于哪一种文化、哪一种风格就不那么重要了。其次,一个真正优秀的建筑师并没有一套程式化的东西,专为他生长生活的城市或地区服务。他来北京工作,一定是把北京的居住条件、建筑特色、建筑材料、人文地理……方方面面分析得非常透彻,在这个基础上开始设计。很多外国建筑师往往非常关注乃至夸张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能给中国建筑师许多启发。另外,中国建筑师做出的东西不一定符合中国人的居住习惯,他们做的建筑符合今天中国人从香港学到的那一套房地产开发模式和销售习惯。

我们常说建筑设计要“以人为本”,这实际上常常指的是一个市场习惯,而不是一个居住习惯。如果你整天跟他说三室两厅,他听惯了以后,买房子的第一反应就是三室两厅。然后你反过来说他只要三室两厅,其实他从来不知道有一个可能不是三室两厅。

“中设计”、“洋设计”:竞争

国外建筑师与国内建筑师间出现竞争,绝对是一件好事。

这种竞争应是积极的,而不仅仅是设计费上的竞争。当然,竞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消极因素,但是竞争的最终结果绝不消极,这就是优胜劣汰。经过竞争,市场上建筑作品的整体质量会有明显的提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