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考经济”经济了谁

2001-07-03 来源:生活时报 赵刚 我有话说

中国人喜欢热闹,什么新鲜就追什么。“新经济”的名词没火多久,立马又给攒出许多新词来:什么“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COM经济”、“假日经济”、“会展经济”、“论坛经济”、“奥运经济”……这两年又闹出个“高考经济”。最近,有媒体刊登一篇文章“高考经济大战提前打响”。文章说,“距高考还有整整一个月”,各个商家的“高考经济大战,已经硝烟弥漫”。

每逢高考来临之际,报纸、杂志、电台、电视、还有网站,各类广告铺天盖地,各种宣传热闹非凡,把个“高考经济”炒得红红火火。诸多健脑、营养补药吹得神乎其神,让人怦然动心;各类《考试宝典》、《应试指南》充斥书店报摊,叫人眼花缭乱;各个宾馆、酒楼打出“考生客房”、“高考套餐”招徕顾客,令人目不暇接;各大网站推出专家、学者的咨询答疑,“高考状元”的聊天对话,把人搞得神魂颠倒。更有甚者,去年高考之际,有的厂家干脆把生意做到了考场门口,在大客车上挂起了“吸纯氧、健脑力、中状元”的横幅,让考生出了考场,便与“经济”直接进行“第一次亲密接触”。

其实,只要静下心来,细细琢磨,不难发现,所有这一切都是商家的刻意炒作,利用亟须改革的高考制度,利用考生和家长渴望成才的心理,制造出一种畸形的消费。

由于我国的国情国力所限,不可能让每一个渴望学习的学子,都能够进入大学深造,只能沿袭历史上的考试制度,采取择优录用的方法,让少部分人进入高校读书。这种应试教育制度下的高考,不仅扭曲了国民素质教育,而且也阻碍了“教育为本,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莘莘学子年年寒窗苦读,日日挑灯夜战,全都化作考场上的奋力一搏。老师的教诲,家长的期望,亲友的关心,社会的关注,这一切也全都变成一种不堪忍受的重负,让考生们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本应该为考生创造一个平和的环境,给他们更多的宽容与帮助。可是,狂轰滥炸的商业炒作,连篇累牍的广告宣传,把本来已经很紧张的气氛搞得更像如临大敌,把已经背上恶名的“黑色七月”,搅得更黑。

如此看来,进行口号制造,善于名词创新,确实是国人的强项。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华夏大地,人多口杂,就更容易起哄架秧子,把原本挺好的“经济”这个词,四处滥用,将“高考”和“经济”硬给联姻,闹不清到底是“高考”把“经济”侮辱了,还是“经济”把“高考”糟践了。

按照商家的说法,笔者粗算了一笔账:如果从高考前就这么“经济”下去,一般家庭绝对扛不住。从喝健脑补药,参加“高考补习”,进行“心理咨询”;到住“考生宾馆”,吃“高考套餐”,乘“高考的士”,吸“考生纯氧”;临了,再举办什么“状元宴”“谢师宴”。这一圈下来,少说也要四五千元,几乎是一个下岗职工一年的生活费,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费。对广大百姓来说,这哪里是什么“经济”,纯粹是高消费,额外的负担。

常言说:从南京到北京,买的没有卖的精。“高考经济”到底“经济”了谁,商家绝对是心知肚明,只是咱老百姓千万要多加小心。因为,一不留神,没准儿就能从“××经济”的台阶上,掉进实实在在的“荆棘”坑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