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青少年畸形消费令人忧

2001-09-04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见习记者 李大鹏 我有话说

新的学年又在金秋的时节启程了,孩子们纷纷走上街头购买新学期的学习、生活用品。于是,商场里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学生用品消费区特别抢眼。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商品柜台前,孩子们盲目消费的一幕幕也正在上演。

镜头一在一家百事用具专卖店里,身穿一身李宁运动衫、运动短裤、脚踏康威运动鞋的高一学生徐明(化名)在为一个标价178元的百事书包跟妈妈进行着激烈的谈判:“您给买不给买?咱们可说好了,您要是不给买,我就不去上学!才一百七十八您都不肯出,我们同学三百多、六百多的书包都有,我这算什么呀?”“你爸爸不是刚给你买了一个吗?大小跟这个也差不多,质地也很相像,多少钱的不都是一年换一个,买这么贵的多浪费呀?”妈妈说。徐明斜了一眼妈妈:“就我爸买的那个多土啊!我要是背着它走进教室还不让同学笑话死?您能背您背,反正我是不要……”徐妈妈拿着书包左看看右瞧瞧,怎么也看不出好来,可终究还是耐不住儿子的软磨硬泡,掏出自己的辛苦钱,买下了这个书包。徐明还回了一句:“早掏钱不就完了?非磨叽这么长时间。”

这对母子走后,售货员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情况经常见到,这些家长带孩子买东西多数都是孩子想要,父母嫌贵,最后家长胳膊扭不过大腿,买了东西还落一“抠门”的称号。

镜头二在一家中档餐馆里,7、8个学生正在为即将赴外地上大学的胡锦庆祝,杯斛交错之间,大家开始赠送礼物。于是,英雄钢笔、文曲星、高档化妆品都搬上了桌面,送的礼物价钱高的,自然是底气十足,价钱低的俨然有些羞涩。

现象:吃、穿、用样样高档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青少年消费高档化倾向突出体现在吃、穿、用等方面:

吃的方面:少年儿童零食的高档化最为突出。高级糖果、罐装饮料、佐餐食品等近年来以最快的速度迅猛发展,而且进口的、合资的高档食品最为畅销,吊高了孩子们的胃口。只要是广告上说的,商店里有的,无论多贵,总有一些家长慷慨解囊。有的孩子就连吃冰淇淋都追求高档名牌。此外,下饭馆、吃西餐对孩子来说已经习以为常。每当节假日或考试之后,在麦当劳、肯德基这些孩子们喜欢去的地方,总是顾客盈门,父母能花上几十元、上百元陪孩子吃上一顿。在华联超市给孩子买果冻的妈妈告诉记者:“我这孩子,每斤10元以下的不吃,专捡贵的要。”

城乡儿童最贵的一件衣服花多少钱买的?一项调查显示,60元以下的城市占32.2%,农村72.4%;71—110元:城市28.2%;农村19.1%,111元—200元;城市27.3%,农村7.0%;一名学生最贵的衣服高达3000元。

在孩子们需要的文具、玩具上,高档化趋势也非常明显。激光玩具、声控玩具、多功能化、电子化的学习用品,都是畅销货。据了解,一个普通书包的价格大概在50—70元左右,而一个耐克书包600元以上的不足为奇,如今校园里背名牌书包的孩子大有人在。

分析:广告的侵蚀与误导不容忽视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传播媒介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他们看广告、背广告,往往是广告里有什么他们要什么,孩子要什么家长买什么。孩子们只要打开电视,各种广告便扑面而来,广告说,“XXX只需几百元”,因为有“只”字,孩子们就以为这个东西很便宜,广告上,说“要吃XX奶,就找爸爸买”,于是,孩子们纠缠着大人买广告中的食品,根本不给家长商量的余地,他们认为这就是应该。

记者的邻居,已上小学一年级的苗苗就经常缠着爸爸要这要那,要是不给买,则大道理就开讲:“人家广告都说了,吃了这个才能聪明,我这么笨,就是你不给我买。对此,中国少儿研究杂志社刘秀英社长认为,广告传媒本身有自身的利益包含其中,而对少年儿童的影响却很少考虑。

学校、家庭直接影响孩子消费

一位挑选了28张书皮的小女孩告诉记者,她们老师不许不包书皮,还不让用挂历纸、旧报纸,所以她就向爸爸妈妈要钱来买这些漂亮的书皮。另一位要上大学的女孩正在跟妈妈挑选生活用品,孩子要买8元的水杯,可妈妈说:“这么便宜的不好,还是买贵的,咱可不能比别人差。”学校和家庭是孩子们的主要生活环境,老师和父母的消费行为是否正确,关系着孩子们价值观的正确与否。

提醒:应该让孩子们多实践

中国少儿研究杂志社的社长刘秀英说,孩子们的畸形消费观念与孩子们缺少一种亲身的体验有很大关系。她说,我国许多少年儿童的父母,在童年时代都经历过灾难和动乱的,体验了物质生活的贫穷和辛苦工作养家糊口的艰辛。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们希望自己受到的苦难不要落到孩子们身上。于是,在家里承担所有的家务,即使是孩子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忍心让孩子亲自动手。家长总是用嘴教育他们,父母挣钱多么的不容易、父母干活多么多么的辛苦,却不让孩子亲自实践一下。结果往往是孩子们明白的道理比大人要清楚,甚至还没等大人指出他的缺点他就知道“应该”怎么做,可实际做起事情来却不是那么一回事。这就像是老师交给了孩子一米等于100厘米,却不给他看一米到底有多长,孩子们只知道概念,但他看到一米长的绳子时候却不知道这到底有多长;孩子们知道“烫”的概念却不知道“烫”是什么样的一种感觉一样。中国孩子听的大道理太多,实践和体验太少,因此,他们根本不会清楚100元、200元的真正含义。做为家长、学校、老师应该给孩子们提供充分的社会实践机会。

专家认为: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是向成年人学习的过程。消费对孩子来说,不仅是单纯地满足吃、穿、用等基本的生活需要,还包含了他们在消费活动中获得基本的生活常识,以及通过自身的消费行为认识周围世界的作用。消费品如何选择?怎样花钱最合理?怎样存钱?怎样赚钱?等等,都包含了对孩子的引导、教育内容,形成科学、适度消费,对青少年进行理财教育,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让孩子参与家庭的财务管理,养成勤劳俭朴的好品质,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