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进阿尔巴尼亚

2002-06-14 来源:生活时报 本报特派记者 韩显阳 我有话说

富裕起来的阿尔巴尼亚家庭


阿尔巴尼亚位于巴尔干半岛最西部,濒临亚得里亚海,国土南北长东西窄,像一颗橄榄。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二十年前,《宁死不屈》、《第八个是铜像》等阿影片为一代中国人耳熟能详。记者于日前专程赴阿进行了4天采访。

阿国“盖房不修路”

时至今天,除几条通往意、德、土的空中航线和有限的海上客运外,阿尔巴尼亚主要靠陆路与外界沟通。原本,阿有一条通往南联盟黑山的国际铁路,但因年久失修,特别是1997年动乱中枕木被偷,目前火车只能勉强开到阿北部边境城市斯库台。这样,公路成为阿的主动脉,而恰恰是公路,现在成了一个瓶颈。

在阿尔巴尼亚,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无不忙于盖楼。房屋色彩鲜艳、样式各不相同,绿色、粉色、明黄装点着城市、乡村。新房子虽不少,但配套设施跟不上。一座十几层的住宅楼,居民都入住了几年,电梯却从没运行过,据称是电压不足。更令人费解的怪现象是“建房不修路”。

首都地拉那,穿过市中心的“祖国烈士”大道尚平整,有几条模糊不清的隔离线,其他街道很残旧,街面坑坑洼洼,说“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毫不夸张。不但不修路,而且还有人擅自“圈”路,为自家造房。首都如此,外地更甚。从地拉那到120公里以外的伐乌代耶水电站采访,记者开着“奔驰”车在国道上居然走了3个小时。目前,阿全境上档次的只有从地拉那到港口城市都拉斯间的“准高速”。这条全长45公里的公路修了将近8年。据说,由于村民不遵守交通规则,交通事故屡屡发生。

赶着羊群去圈地

上世纪90年代初,阿大幅度推进私有化,公民只要提供1945年以前拥有土地的契据,就可向政府申请归还土地。但始料未及的是,本没有地契的北部山民乘机赶着羊群下山,在地拉那城外安营扎寨,圈去许多土地。地拉那几年前只有30万居民,今天却猛增为70万。人口的增加使这里热闹而嘈杂。再加上整个城市基本没有路牌,红绿灯要不没有,要不就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为保安全,过路口、并线、超车时,大家都不忘鸣喇叭提醒。有趣的是,路面、交通虽糟糕,车况却出奇的好,据说,阿“人均拥有奔驰量世界第一”。在这里,最新款奔驰跑车不鲜见,已经有五六十万公里车程的老奔驰也“超期服役”。当然,由于阿地理位置“优越”,汽车大多是走私来的。

出国打工赚外汇

阿经济近4年来保持7%的年增长速度,但是还没有摆脱困境。阿是传统农业国,90年代前,它的粮食产量徘徊在100万吨左右,基本上可以自给,每年还出口黄瓜和西红柿等蔬菜。但到去年,粮食已锐减到30多万吨,一半以上从国外购进,商店里的许多蔬菜也是进口货,连面粉等初级加工品也要从希腊进口。据称,资金投入少,种子、化肥和农药成本高是主要原因,农民辛辛苦苦种地,一年下来却挣不了几个钱,积极性不高。

阿工业中的亮点是建筑业。1997年以来,它每年都以20%左右的速度迅猛增长,产值已占到GDP一成以上。记者深有同感,建房热的确给阿经济注入了活力,也改变着阿的城乡面貌。“科索沃战争”后,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开始关注阿,帮助其对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改造。到去年共有2亿多美元外来投资。阿引进外资的“第一只春燕”是意大利女商人布济,她于1994年在地拉那投资建立可口可乐罐装厂。不过布济因涉嫌巨额逃税在去年6月被阿警方逮捕,并引渡回意受审——“春燕”被剪断了翅膀。

侨民汇款是阿经济的新支柱。刚到阿的外国人一般无法理解,为何很多房子前悬挂两面以上的旗帜。除了本国国旗外,还有美、意、德等国国旗。询问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证明家中有人在悬挂国旗的国家工作。谈论阿经济,不能不提及这部分在国外的打工者。他们散布在西欧国家,据说总数达60万。20世纪90年代初,阿经济危机,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出国寻找机会、逃离家乡的困苦生活。出国打工者背井离乡,语言不通,大多干粗活累活。他们省吃俭用,千方百计把钱积存起来。据统计,他们每年给国家带回近8亿美元外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近年来,在国外打工挣了钱的人或回来办实业,或在外面组织货物运回国内。他们为家庭致富和国家发展做出了不小贡献。

与欧美发展优先关系

巴尔干本是一块和平绿洲,当古老的伊利里亚人悠闲地弹拨琴弦时,巴尔干的背景是缕缕祥和的炊烟。在阿采访期间,普通阿百姓对“大阿尔巴尼亚”的说法讳莫如深。而塞尔维亚人、马其顿人则认为,每一个阿族人都把“大阿尔巴尼亚”的版图铭刻在自己的心里。无论外界怎样猜测,阿政府对“与科索沃统一”主张拉开了距离。阿外长达德对记者说:“‘大阿尔巴尼亚’没有现实基础,违背时代潮流,对我而言,只有大欧洲,而没有大阿尔巴尼亚、大塞尔维亚以及大保加利亚”。

阿政府已把“加盟北约”纳进战略选择,要重点与欧美加强合作,发展地区睦邻友好关系。在马伊科总理办公室中,记者看到了三面旗帜——阿本国、欧盟和美国的国旗。记者觉得不便问总理原因,但猜想定是总理想时刻提醒自己与欧美发展优先关系。

中阿经贸在延续

张宝玉,一个普通的中国援阿技术人员。当年,他在达伊莱山上吊装天线时不慎双脚悬空,从悬崖上掉下去牺牲了。随即,他成为阿家喻户晓的人物。今天,阿尔巴尼亚街上不时还能看到“中国造”:旧得不能再旧、前后灯都所剩无几的“解放”牌卡车跑在乡间公路上,“飞鸽”自行车让人回想起中阿两国曾有过的非常岁月;而“时风”农用改装车的进口则提醒人们,两国间经贸联系还在延续……

离地拉那市中心不远,有一个“唐人街”。说是“唐人街”,其实不过是十几家中国人经营中国货的小店铺。一位郭姓老板说,生意虽说还可以,但已较从前更难做了。由于当地人直接从中国进货,现有的100多位中国商人直接受到竞争压力。

中阿大型经贸合作也逐渐展开,最主要的是总投资约1.5亿美元的布沙特水电站工程。今年只有35岁、风度翩翩的马伊科总理对中国充满深情,称“中国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