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恢复心灵的安宁与自由

书中黄金
2002-09-06 来源:生活时报 张国平 我有话说


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静静地读完了美国家喻户晓的牧师列勃曼教授的《心灵的自救》。在这本曾经为二战后美国民众的信心重建起了积极作用的书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这也正是需要、欲望、道德、爱心、恐惧和痛苦——这些人性基本普遍问题的答案。人生的美满、快乐和持久幸福,这才是我们真正所要的东西,也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和方向。金钱、财富、地位、名誉,这些成功人士的标志元素只是人生美满、快乐和幸福的必要条件、一种手段,但它们绝不是充分条件、最终目的。

财富、地位和名誉,事实上这些是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人生旅途中的许多东西都可以带给我们快乐、幸福。而为什么当我们去追逐这些本可以使我们快乐的东西,并且有时候已确信拥有它们时,心里却还是那么多的烦恼、焦虑、不安和迷惘,甚至拥有的越多,烦恼和焦虑越多?为什么无论拥有再多,却还是无法消除生老病死和人世烦恼对人的困扰?作者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处于巨大的竞争压力下的现代人,内心不能保持安宁与自由,拥有一切的急切欲望使他们迷失了追求的方向,不懂得欣赏和体验生活中的快乐。拥有是无尽头的,而快乐和幸福随处都在,这需要宁静的心灵去体验。

现代社会充满生气与活力,但同时也让人压力重重。竞争的压力要求人们发挥最大的潜能去奋斗,努力争得竞争中的胜利。但尽管如此,人生美满和持久幸福的答案,仍然无法在竞争中获得。要回答人生幸福的答案,依赖于个人的心理体验,依赖于个人是否拥有了一颗宁静的心灵。就像作者所认为的,现代人保持心灵的宁静维系着个人、家庭、团体和社会的福祉。他说:“只要个人未能消除自己的内心冲突,社会就不可能持久安宁。只要仇恨仍然在腐蚀着人们的内心世界,一个合作互助的社会就不可能产生。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如果个人在经济上没有保障,情感上焦躁忧虑,精神上无所寄托,那么,想在这种背景下建立一个鼓舞人心的安宁社会,只不过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而已。”

“固然,从经济上进行社会改革或革命,对于建立一个理想社会、一种合理的人际关系和一种健康的精神氛围是很重要的。”但是列勃曼教授也强调,这并不能完全解决个人在人格、心理和精神上的问题,并未消除生老病死和人世烦恼对人的困扰。

在《心灵的自救》一书中,作者试图把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和数千年传承的宗教精神、传统智慧结合起来,以帮助现代人摆脱心理上的困境,克服人性中的弱点,完善自己的人格,完美自己的人生。在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我国日益被关注的时候,该书的出版确实是有益和适时的,对现代社会中存在的精神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特别是他对人性的各种表现,论述详尽、剖析深刻,贴近现代人思想感情的实际。当然,由于作者的文化背景和宗教立场,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我国有许多差异,书中有些观点还需要读者斟酌。

摘自《心灵的自救》
中国盲文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