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文学人物形象的弱化是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淡化的一个结果。这既表现为商业化的喜剧意识和喜剧精神逐渐取代现实主义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更表现为对社会深层现实关心的缺乏和对社会主体(工农)关怀热情的减退。也有学者认为,市场经济浪潮推动了消费文化的发展,社会的浮躁必然带来文学的浮躁;创作的私人化、商业化与文学“经典”的缺席和文学人物形象审美价值的消解也有因果关系。
(《文学报》2001.5.17张恒学 熊元义 文)
[值班总编推荐] 用你我的匠心,托举起繁盛的中国
[值班总编推荐] 把握新形势 擘画新蓝图——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健康丝路”为上合注入新动力
启蒙和审美的双重交响
【详细】
秦嗣德: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人文语境
劳动铸就中国梦
以高质量网络法治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