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招收病残考生难在何处

2001-09-16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家住西安的苑鸣,6岁时患上了“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上初中后,苑鸣的病情逐渐加重。有医生告诉他,患这种病要经常锻炼,否则肌肉会继续萎缩,最终连路都走不成。怎么办?是在病魔面前退缩,还是去勇敢地面对?苑鸣选择了后者。

为了锻炼腿部力量,苑鸣主动要求在最后一排站着上课。晚上回家也是站着做作业。而这一站就是六年,从初中入学一直站到高考!其间他的成绩十分优异,还多次在数学、物理竞赛中获奖。

今年4月19日,苑鸣去做高考前的最后一次体检,带他去体检的老师说:“按照你的身体状况,初步判定为身体不合格。如果不能上,你也应该抓紧时间看病,毕竟身体最重要。”苑鸣明白,只有考出优异成绩,大学才有可能破格录取他。

高考分数出来了,苑鸣考出了总分为715分的好成绩(满分900分)。然而,身体上的不合格仍然使他感觉到大学很遥远。几经周折,9月初,终于传来喜讯:苑鸣已经去西北大学报到。

一个苑鸣考上了大学,其他的“苑鸣”处境怎么样?在现实体制下,高等学校招收残疾考生,到底存在什么困难?

北京大学招生办主任初育国老师认为,在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方面,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确实存在差距,有一些是硬件设施方面的不足造成的。比如一些发达国家校园内无障碍通道很普遍,所有的教学楼都有电梯,乘坐轮椅的残疾人在其中活动没有什么不便。但是我们的学校就做不到这一点,因此需要坐轮椅的考生就被认为是生活不能自理了。对于病患考生来说,医疗体制上的问题是更大的障碍。虽然说目前高校也在向医疗保险社会化方向过渡,但目前大多数学校还是处在旧体制之中,学生的医疗费用主要由学校承担,对于这个巨大的包袱学校不能不考虑。

北京师范大学的吴忠魁教授认为,现行高招体检标准实际上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产物,考虑的是投入产出效益。有的专业对身体素质是有特殊要求,比如歌唱专业不能招口吃的,但口吃者连新闻学、交通运输、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都不能上,这就有点儿不可思议。在现代社会里,任何一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北京日报》2001.9.10)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