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上对生殖性克隆(克隆人)持一致的反对立场,但对治疗性克隆(克隆器官用于外科移植)中涉及的伦理问题一直争议不休。这项成果一经发布,就引起了国内专家的激烈争论。
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沈铭贤教授将这一消息称为是对生命伦理的“突袭”,指出不能默许人畜细胞融合。陈仁彪、丘祥兴、高志炎等教授认为,用家兔卵细胞替代女性卵细胞,目的是为避开“用有生命的受精卵进行研究等于扼杀生命”这个伦理学争议。“但他们恰恰忽视了一个更深层、更严峻的伦理问题:人和动物的细胞会不可避免发生相互作用。”因为克隆而成的胚胎仍有极少量来自于家兔的兔线粒体,其中含有的DNA遗传物质将参与整个细胞的新陈代谢。可能会造成将某些未知的兔子疾病传染给人类。或者万一胚胎被居心叵测者植入人类子宫,就可能产生一个人兔杂交种。“这完全是对人类尊严的亵渎。”
针对上面4位专家的质疑,陈系古教授答辩认为,伦理、法律应随着科技发展而发展。人鼠、人兔细胞融合是经常的事情,已经进行了几十年,至今未有人指责是对生命伦理的“突袭”。他还一再强调本研究目的在于治疗性克隆,不是克隆人,并说如果国家有关法律禁止进行这样的研究,自己将停止实验。
(《羊城晚报》《文汇报》2001.9.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