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琴童:何时从“花盆”走向“花园”

2002-07-2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再过3个星期,双腿残疾的小提琴大师帕尔曼,就要来沪举办面向青少年的暑期大师班。帕尔曼在审看中国学生录像时,不断为学生们的琴技惊讶,连称“水平惊人”。但是他也说:“中国学生依赖性很强。在学生时代,他们是在家长和老师的一手包办下,一门心思拉琴学艺。虽然这样的关门训练可以提高技巧难度,也能打下扎实的基础,但是,由于缺少主动性,学生普遍存在独立性和创造性差的问题。”

担任中方教学总监的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丁芷诺指出,目前,我们的音乐教育水准确实很高,但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中国学生往往在学习期间能以自己的琴艺感动大师,多年来又经常能在国际上获奖,但在毕业后成为真正演奏人才的却很少。

她说:“前几年,上音附中的一名学生,连续在国内外比赛中摘金夺银,被人称为音乐神童,他长大成人后,脱离了老师和家长的监督,现在对拉琴兴趣索然,整天抱着吉他弹唱流行歌曲。”

“中国的音乐教育,就像是盆景制作,花长的什么形状,都是老师雕琢出来的;而国外优秀学校的教育,就像是花园,老师作为园丁,只负责浇水、除草,花是自己长的。过多过早的参加比赛,过于被动的进行封闭式教育,激发不起学生的音乐兴趣。一些学生在中小学阶段还挺不错的,考上了大学,进入了文艺团体,拉琴好像是到了‘更年期’,老是提不起精神来。”(《新民晚报》2002.7.15)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