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副教授说,传统的观念认为,人感到疲劳就是“体虚”的表现,体虚就该“滋补”。而临床上可见到心理疲劳的人越补疲劳就越加重。心理疲劳大多是由现代生活的紧张与人际压力造成的。由于超负荷的精神压力使人的心身陷入一种无序和失衡状态,特别是那些个性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人,更容易处于慢性疲劳状态,严重者可能出现情绪低落或焦虑不安的症状。陷入心理疲劳不在于“滋补”,而在于“疏泄”。
解开心中的“症结”和不良情绪改善后,心理疲劳自然而然会逐步消失。(《大众卫生报》2003.1.16)
[值班总编推荐] 用你我的匠心,托举起繁盛的中国
[值班总编推荐] 把握新形势 擘画新蓝图——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健康丝路”为上合注入新动力
启蒙和审美的双重交响
【详细】
秦嗣德: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人文语境
劳动铸就中国梦
以高质量网络法治建设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