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位女同声传译员的故事

2003-12-07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最初拿到林杰的名片,我没有想到会是一位女孩。

“这很正常,”林杰解释说,“因为做同声传译这一行,很大程度上是个体力活儿。”

也许,这是一个比绝大多数体力活都更令精力迅速消耗的行业。做同传的译员,往往每隔15—20分钟就必须休息一次。所以大部分的同传场合,都至少要由两个译员交替进行。否则在同传话筒前面呆久了,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脑海里无休止地交替进出,人会“疯”掉。

林杰说,有时候她会想,如果像当年的聂卫平那样,比赛间隙还可以吸一会儿氧,再回去翻译会轻松点……

在欧盟总部接受同传培训

上世纪末,刚刚获得英语系语言文学硕士的林杰进入国家某部委工作。两年后,她通过了欧盟口译总司的考试,前往设在欧盟总部布鲁塞尔的欧盟同声传译培训班,接受为期5个月的训练。

“翻译是什么?是交流。”这是培训班教师对他们讲的第一句话。

培训紧张而单调。学员们要听大量的英语演讲和会议发言,并且在最短的时间里记忆并复述其主要内容。随着时间的推进,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声调由清晰到模糊,发言也由标准英语变得五花八门。南亚、非洲、拉丁口音的“洋泾浜”英语成为最折磨人的“刑具”。

同传间的人心如止水

林杰说,第一次进同传间的时候,连自己的心跳都听得见。那个场合里的人心如止水,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了自己和耳机里不断传来的“声音”。译员与发言者之间,不仅仅是语言同步,连思维都似乎同步了……

最有意思的是阿拉伯语的同传。因为阿拉伯国家的代表在发言时,往往要先引用一段长长的《古兰经》经文。这一段话他们已经烂熟,所以随口译来,有时“赶”得比发言者还要快。引用得多了,译员们也有偷工减料的时候,就干脆一句“安拉”全部概括掉。但是这种“先见之明”往往靠不住。有一次在联合国大会的场合,一位妇女代表发言,大谈“妇女有权利控制自己的肉体,有权利选择流产”。讲了半天,突然话锋一转道:“联合国的机构应该……”那位译员竟然没转过弯子来,也顺嘴译道:“联合国的肉体应该……”

同传在中国属凤毛麟角

林杰说,伊拉克战争爆发的时候,她在电视里看到同传译员们为中央电视台进行的战争报道,心中羡慕万分。

“有些人真的很厉害呢,”林杰说,“除了我们中国的这些前辈,我还亲眼见过一个伊朗的同传,开会的时候来晚了。只见他急匆匆地赶进同传间,一屁股坐下,耳机往头上一戴,闭上眼睛,嘴里立刻就开始传译起来。”

“我真希望自己能练得像他们一样。”林杰说。

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组织国际同传协会(AIIC)对会员资格的要求极严。AIIC在全世界有2000多个会员,中国会员不过20名左右。

相关链接

同声翻译,即同声传译,一般用于大型国际会议。

同声翻译的报酬一般是每天4000元人民币,如果不需要助手而独立完成翻译任务,最高的可以达到每天1万元以上。

同传译员必须非常熟练地掌握母语和至少一门外语;有非常稳定的心理素质;还得掌握广博的知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