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透视“陪床保姆”现象

2007-01-14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为什么不结婚甚至同居,却以“陪床保姆”的方式维持着一种类似家庭的关系?“陪床保姆”的背后折射出老年人情感和生活照料的缺失。

星期六早晨七点多,家住北京

安定门附近、62岁的张先生匆匆地一个人赶往公园,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凑上来,神色诡秘地问:“要保姆吗?”张先生顺口问了一句:多少钱一个月?那男子见张先生搭了话,摆摆手,把张先生引到一个角落,低声说:便宜的一个月700元,贵的一个月2000元。

“一个月2000?”张先生有些疑惑,“这么贵?”那男人说:“可以陪睡啊,你不想找个这样的保姆吗?”

“我倒是想,就怕老伴儿打死我。”张先生一边开着玩笑一边往公园走。那男人失望地回到路边,又去物色新的目标。

在合肥、武汉、广州、西安、北京、福州、海口等大城市,“陪床保姆”不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她们所服务的对象,多数为丧偶或者离异的老年人。

“陪床保姆”:冲击社会道德

快速老龄化的中国社会,老年人群的生存状态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找“陪床保姆”,让保姆陪伴晚年、照料生活,甚至托付情感,也成了一部分人的选择。

64岁的刘先生老伴儿因病去世,同事和老友几次张罗给他再找个老伴儿,都遭到子女们的反对。儿女们怕家里的房子和财产被新进门的“后妈”分一杯羹,所以,不支持老父亲再娶。刘先生虽然对子女们的态度极其不满,但是,想到自己的养老问题,还是屈从了子女们的压力。有一次,在公园玩的时候,听一位老伙计说起这种情况,他也花钱去找了一个40岁左右的“陪床保姆”。由于事先谈好了待遇,两个人相处融洽,孩子们知道了也没有反对。

郑州市69岁的段某在老伴逝世后感到家中无人照料,便来到二马路劳务市场找保姆,并遇上了信阳来郑打工的51岁的叶某。最后,两人经过商量,以每个月300元钱的价格谈成,并加上了一个另类的条款:除了正常的扫地烧饭,如果陪睡一次加20元。之后,叶某便以保姆的身份,在段家待了3个多月。

58岁的赵先生年近五十才离了婚。前妻性格暴烈,两个人吵了一辈子架,一直等到惟一的女儿大学毕业了,俩人终于和平地分了手。离婚后,赵先生又处了一个女朋友,比他小六岁。相处了半年多,两个人领了结婚证。谁知结婚后不久,两个人的关系急转直下。先是三天一小吵,接着是五天一大吵,熬了一年左右,赵先生实在忍无可忍,提出了离婚。从此,赵先生惧怕婚姻,生怕误遇不淑,自己陷入痛苦之中。有一次,也是有人把他拉到路边,向他介绍“陪床保姆”,赵先生马上请了一个回家。

61岁的王先生想法很简单,请个“陪床保姆”,只是喜欢这种“单身的感觉”,用一句时下年轻人中很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喜欢那么一种情感上“轻薄无负担”的感觉。有了保姆陪床,王先生尝到了甜头。家里有人照顾着,床有人暖着,自己还仍然潇洒着。还是四处征婚,还是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回了家,有茶有水有饭,有人伺候。

56岁的荣先生这几年发现自己走了“桃花运”。一次,去一家保姆中介公司,对方向他推荐了“陪床保姆”,荣先生颇感“幸福”。

荣先生和“陪床保姆”签的合同一般都很短,有的半年,有的三个月。没有什么感情,只是你情我愿的交换关系。合同一到,荣先生就又去换新的保姆。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姜向群博士认为,对于老年人再婚,可以推行婚前财产公证的办法,以解除子女对财产的后顾之忧。同时,应该加强对子女的宣传教育,尊重老年人的婚姻权利。搞临时搭伴儿,实际上是对老人人格的不够尊重,也容易对老人造成经济、人身等伤害。寂寞是可以同情和理解的,但是,老年人应该对自己的生活做理性的选择,首先要保护好自己,也可以选择那些为社会所认同的排遣方式,如多参加集体活动、文化娱乐、旅游等,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

北京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说,“陪床保姆”现象助长了男权中心主义,既然一些离异或者丧偶的男性老人可以“陪床保姆”的形式找到年轻一点的女性来填补自身婚姻和情感的空缺,那么离异或者丧偶的女性老人呢?她们的情感缺失和生理需求该谁来满足?另外,此种状态下,男女双方的性权利不受法律保护,假如一方有病,另一方就要遭殃,可能会“无处话凄凉”。他说,这种现象还会毒化社会的道德风气,进一步发展可能产生变相的卖淫,为性犯罪的产生、性疾病的传播提供了土壤。

隐形性交易进入老年市场

随着中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家庭的生活照料及亲人之间的情感照料都出现了严重的缺失。

以往由家庭提供的情感及生活照料链,在城市化迅速加剧、家庭变小、子女远离、空巢家庭增多、高龄老人大量出现、社会照料资源不足、政府投入不够的情况下,突然断裂,使老年人群面对晚年情感及生活困境而无力应付。其中一些人更是雪上加霜,不但远离子女,而且失去配偶,陷入人生的丧失期。

由于丧偶或者离异,主要靠配偶照顾的城市老年男性,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他们的情感照料及生活照料出现了巨大的问题,子女无法提供必要的帮助,社会无法提供有效的关怀,致使一些老年人陷入孤独无依的境地。无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量,还是从情感需求的角度来考量,社会都为“陪床保姆”的产生提供了温床。

为什么不结婚甚至是同居?却以“陪床保姆”的方式维持着一种类家庭关系?

专家指出,一些人之所以不结婚而是采取“保姆陪床”的方式,主要问题在于丧偶再婚的老年男性,再婚后离婚的机率非常高。

影响再婚成功的原因有:

一、易和原配比较。再婚者易受回归心理干扰,跟原配有着几十年共同生活的感情记忆,再婚后往往不自觉地把先后两个配偶加以比较,得出今不如昔的结论。

二、婚姻中的女性不愿意再沦为新老伴儿的“保姆”。老人再婚在生活上自然都希望得到对方的照顾,但如果单方面地索取,必然也会导致对方的心理失衡。而许多老年男性不会照料自己的生活,一生都是由配偶照料,丧偶后再婚,女性不自觉地又沦为保姆的角色,必然会有怨言,甚至抵触,导致二人关系紧张。

三、婚后感情及生活磨合成本太高。和青年人谈恋爱一样,两个老年人在婚前的了解阶段,会刻意隐藏自己性格和习惯中不好的一面,直到结婚后才会表现出全貌。而专家分析,人到老年之后,就变得缺少弹性了。婚姻会打乱原有的生活,两个年轻人磨合一段时间就习惯了,而老年人却很难做到。

四、子女因对财产的担心而反对。

因此,游离在婚姻以至同居之外的“陪床保姆”,因其兼具了保姆的特性,能提供生活照料,同时还能提供情感照料,兼具了妻子以至情人的特性,所以,成为一些城市老年男性的选择。

穆光宗教授认为,“陪床保姆”现象是市场化的产物,体现了一种商业化的性关系,无论它对一些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多大帮助,其本质还是一种见不得阳光的性交易,只不过是以隐秘方式进入了老年市场而已。

让保姆回到保姆 让婚姻回到婚姻

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雇佣“陪床保姆”既营造出准家庭氛围又充分满足了生理需要,还不会有财产分割方面的担忧。但是,另一方面,因为频换“保姆”,也存在着被骗财的风险。

而对于做“陪床保姆”的女性来说,这毕竟是一种不受法律保护的同居形式,丧失的不只是法律的保护、财产的获得,还有精神上的尊重。许多“陪床保姆”不敢让自己的家人或者亲人出现在雇主家,害怕这种见不得光的“游戏”被人发现。有一些“陪床保姆”抱着先培养感情、等待时机成为女主人的企图。

而频繁更换“陪床保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使性交易合法化,挑战了法律法规的底线,超越了社会伦理道德的约束,成为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姜向群博士说,对于陪床保姆,我们应该持否定态度,因为它明显带有性交易色彩,是法律和公序良俗所不接受的。

穆光宗教授认为,虽然“陪床保姆”会有一定的市场,但不宜在老年群体中默认或者提倡。打着“陪床保姆”旗号的交易场所和中介机构的做法也不符合相关法律,应该有自己的行为底线。理想的做法,还是应该鼓励老年人以合法的手段解决个人权利的实现和保障问题。当然,“丧偶老年男性再婚后离婚的机率高”这一问题的确值得政府、社会和家人的关爱。

让保姆回到保姆,让婚姻回到婚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中国老年》2007年第1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