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报税的考验

2007-04-0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3月31日,至少660万“高收入人群”被要求如实申报自己上一年的个人收入,违期者将受到处罚。但目前进度仍然并不乐观。中国首次“收入申报”制度试验,对个人观念与当前制度都是一场冲击。

纳税人的犹疑

李华(化名)在一家日资企业工作,2007年1月就收到了公司财务部的通

知向税务部门自行申报。“我不打算去,我每月拿到的工资也就9000多吧,尽管其他的年所得加起来肯定够了,但是反正他们也不知道。何况,拿到薪水前税务部门就已经扣缴了个税,为什么还要我再申报呢?”

与李华持有相同态度的人并不在少数。北京地税掌握年工资收入达到12万的人数,接近25万,但这并不是高收入人群的全部。就是要让这25万人如期纳税,于北京税务部门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为此,北京市地税局为200家高收入人群较为集中的企业开设绿色通道,税务人员上门集中受理申报。

谁阻碍了纳税

在种种制度缺陷之下,对于刚刚迈入门槛的大多数中国“高收入阶层”来说,个税申报,不仅是一个“智力”活儿,也是一个“体力”活儿。

刘菁(化名)是某外资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她的个税申报是基于公司人力资源部门为其提供的全年收入的代扣代缴清单。“因为银行并没有提供一个完整的记录,标注我全年的利息收入总额,所以也就没有填报,我觉得为此耗费那么大精力,真的很不值得。”

目前税务部门仅仅只能准确掌握工资部分的收入,而对于高收入阶层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不通过工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通过转让财产所得,资本市场收益等等,这些收入既分散也隐蔽,仅仅依靠税务部门一家的力量是绝对不够的。现实的情况是,土地、房产、海关以及各家银行与税务部门之间都还未达成信息共享。

在目前的纳税配套环境下,个税申报离税务部门的期望还有很大距离。由于征管的力度不强,或者说漏报后承担风险几率很小,纳税人很自然就会选择漏报。

刘涛是北京一家餐饮企业的老板。尽管整个企业都属于他,去年的盈利额也超过了12万,但他并没有打算去进行个税申报。“我根本没有给自己做工资,也就不用缴纳个人所得税。”刘涛的日常消费都是从公司的备用金中直接提取,“只要最后能够拿来足额的票据做好账,我日常的消费也就转化成了企业的成本”。

个税申报中的漏洞,不仅给纳税人带来麻烦,也可能使逃税者心存侥幸。如此种种,都难以使申报成轻松的守法之旅,而更易成为一场“猫鼠游戏”。

税制能否更人性化

近些年来,德国、美国和法国都纷纷降低税率,原因是,个人所得税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而与此经验相悖的是,中国的边际税率高得“离谱”,薪金这一块,税率档次从5%到45%分了9档。中国人民大学财政系副主任岳树民表示,45%这一税率档次意义不大。适用的人不多。如果税收征收力度太大,把他的收入拿走了一大部分,就不会有人愿意去投资,愿意去劳动,经济发展还是依赖于有人去投资的。

另外,个税扣除标准“一刀切”也广受诟病。“一刀切”便于职能部门的日常管理,但纳税人普遍有抵触情绪。

公民纳税是一个基本素质,严格申报也是公民素质的培养过程。而这背后应该有制度支撑,以让合法纳税的公民不仅获得社会的尊重,也能从纳税中获得好处。 (《新闻周刊》2007年第10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