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际难民在北京的日常生活

2007-06-28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6月20日,是第七个世界难民日,来到北京已经三年半的难民祖非卡一家度过了再平常不过的一天,他们在这里的生活虽然简朴但是感到很安全。

北京目前有100多名来自亚洲、中东、非洲等地的难民,他们由于种族、宗教、国籍、战乱或者其他原因,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

2004年逃难到中国

42岁的祖非卡和夫人努达哈有一个13岁的儿子和一个11岁的女儿,租住在北京通州某小区一套两室一厅。2004年年初逃难到中国时,他们除了日常用品几乎一无所有。初来时,他们对北京一无所知,连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处在哪里都不知道。五个月后,他们取得了联合国难民署批准的难民资格。

过与普通人一样的日子

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处介绍说,除了提供租房费用(每个家庭每月不超过2000元)外,在中国的城市难民(指散居在城市中的难民,与集中居住在难民营中的难民相对应)还可以得到相应的生活补助,具体标准是成人每人每月750元左右,儿童每人每月250元左右。

“这2000元有超过四分之一花在水电气上,剩下1500元是我们的生活费。”努达哈说,她到北京三年半以来,买菜都是到自由市场,只带孩子们去过一次公园,从来没有进过电影院。祖非卡指着自己身上的T恤说,“这是我花20元买来的”。他们全家的出行主要靠公共汽车,一个月前祖非卡买了一张公交IC卡,“我以前以为只卖给中国人”。令祖非卡一家略感轻松的是,他们在中国的医疗费用可以得到难民署的报销。

孩子每天在家上课

孩子们没有能够到正规学校上学,祖非卡就在自家的小卧室里办起了家庭学校,教授难民的孩子们。尽管只是家庭学校,孩子们跪在地上听课,但他们听讲非常认真,高声跟随老师朗读,踊跃回答问题。女儿法丽亚说,父亲是一名严厉的教师,有时候还会考试。她的理想是做一名医生。缺失了童年的正规教育,不知道理想能不能实现。

祖非卡说,这样的课程每天上午十点到中午一点在他家进行,主要教授英语、数学和自然科学,已经坚持了两三年。由于孩子们年级不一样,他和夫人分别授课。每天下午六点还有一次课程,有些难民孩子要倒两次公共汽车花费一个小时到他家来上课,但却很少缺课。

中国邻居很友好

祖非卡一家身边的中国邻居对他们很友好,但由于语言不通,交流不是很多。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就是在院子里骑自行车和看电视卡通片。为了孩子们能多接受些信息,祖非卡在家里安装了宽带,这样孩子们可以在网上看看英文电影。

祖非卡非常好客,“如果需要帮忙,尽管找我。我英文很好,我儿子打字很快。我们不图钱,只是为了找点事做。”

在北京的生活给这个难民家庭前所未有的安全感。努达哈深有感触,“在国内时由于家族的原因,我时刻提心吊胆。在这里我一点不担心,多晚都敢独自出门。”

等待第三国安置

据联合国难民署驻华代表处有关负责人介绍,解决难民问题主要有自愿返回原籍国、就地融合、第三国安置三种方法。中国政府允许祖非卡这样的城市难民暂时留在中国,但由于条件所限,希望他们再寻求到第三国安置。驻华代表处二、三年前已经递交了祖非卡一家的安置申请,但至今没有得到批准或者拒绝的答复。

祖非卡为此很着急,因为居住在此对他们来说不是长久之计。6月20日下午,祖非卡再次从通州辗转来到位于亮马河的难民署办公室陈述自己的情况,难民署官员表示个案的决定权在安置国,他们会积极督促安置国驻华使馆尽快给予答复。不知道这个难民家庭还要在北京经历多长的等待。(《北京青年报》6.25)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