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巴金作品魅力消退了吗

2007-10-2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中国现代文学馆原副馆长吴福辉透露,他近期在北京几所大学作的一个小规模调查显示,有80%的学生认为巴金的经典作品《家》只是一部中流小说。

一些学生认为,相较于张爱玲和沈从文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巴金的《家》在行文方面略显直白;“走出家,融入革命洪流”的小说主题,也具有很强的时代局限性;觉新对

家的守护和觉慧、觉民的离家出走都显得比较形式化,巴金并没有有意识地去触及人性深处。因此,《家》的成就无法媲美于鲁迅的《阿Q正传》。“鲁迅先生对中国国民性的深入拷问,其意义穿越时空。”

当代大学生阅读《家》的感受与文学史的定论出入颇大,并未令有关专家感到意外。

著名学者李辉认为,《家》以成都这个城市为背景,小说中记录了不少成都民俗和市民的生活细节,其主要情节还是年轻人的婚恋故事。因此,读者才会对小说类型产生各种定论,都市小说、市民小说、通俗小说不一而足,这正是巴金文学丰富性的体现。

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周立民教授认为,青年学子对小说《家》的艺术性有所低估,与这两年学界对于左翼文学的忽略和研究不够有关。“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被经典化的作家,其作品早已完成了经典化,但巴金和茅盾的作品却尚未走完这一过程。”

吴福辉认为,“走出家”其实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个人走出家庭的原因确实会有所变化,唯一不变的却是,人们在寻求个人价值的过程中融入人类进步洪流的愿望。文学上的先锋和常态随着时代变化会相互转换,当年的先锋确实会成为当下的通俗,但巴金小说的意义仍将指向未来。” (《江南时报》10.18)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