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京城的土地贩子们

2007-11-04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中等个头,50来岁,白头发……”9月22日,老蒋(化名)站在北京SOHO现代城地铁口,仔细盯着眼前的车流人流,寻找着老赵。

老赵是从老蒋月初发表在网上的一篇关于房地产市场的文章里注意到老蒋,并辗转拿到他的电话的。老赵说,他从山东来,手里有四块土地要出手,请老蒋帮忙在北京找买家,事成之后

中介费平分。

“每亩我们加3万块钱,你我至少可以得个500万吧。”老赵这话对老蒋诱惑太大。

“地价比外面便宜一半”

老蒋因为所在单位的工作关系,认识好几个有名气的开发商老板。老蒋马上给周总打了电话,周总也正在为公司缺地的事犯愁。

三个人在上岛咖啡坐定,老赵掏出厚厚一大摞资料――四块地的土地使用证、开工证复印件、土地规划意见书……

老赵讲,这四块地全部在市中心,是旧城改造项目,最大的1200亩。市里没钱搞拆迁,就想找外地开发商来投钱。“市里说,开发商只要拿着钱过去,就立即批地,给办土地一级开发手续。”老赵拍胸脯打保票说。当然,开发商要先向市里交一笔2亿元到7亿元不等的地价款,但这一价格也比市场价优惠一半多了。

但周总没有答应跟老赵去山东看地。“异地搞拆迁是最难的,而且这个二级开发权能否拿到还是未知数,你现在跟我保证有什么用?”周总说。

“三个人分5000万!”

9月24日,老蒋又接到另一个自称“唐阿姨”的人的电话,唐阿姨说她一直在广东和上海做土地生意,也是托老蒋帮忙卖在北京的两块地。

这次,老蒋约的是某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刘总。刘总正在为公司的股价上不去着急,他明白公司是因为土地储备不足而不被投资者看好。

见面时,唐阿姨还带来一个四十多岁、满口东北话的“梁哥”。“梁哥”原来是唐阿姨的“上家”,是一家想卖地的房地产商的代表。“这么多人,中介费怎么分啊!”老蒋有点不高兴。唐阿姨告诉老蒋,准备卖的这两块地总价将近20亿,准备抽其中的2.5%做手续费。“中介费5000万,3个人每人分1600万!”老蒋立即兴奋起来。

刘总认真看着“梁哥”带来的资料,很快对最大的那块表示出兴趣。那块地在国贸中心附近,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开价16.5亿。

“像你这样的地,我已经谈定3块了,就等你这块,凑够4块就在股市上增发,一次可以圈几十个亿回来!”刘总说。

“三年不开张”

“梁哥”和唐阿姨走后,就再没电话来。

“会不会是刘总甩掉我们中间人直接和卖家成交了?”老蒋突然想起,“梁哥”在把土地资料给刘总看时,上面显示土地具体方位和项目名称的地方被涂黑了,显然是防着买家直接找卖家。

老蒋顿时后悔没有先收唐阿姨一笔介绍费之后再帮她找买家。在和一位在房地产协会工作的朋友聊天时,老蒋道出了自己的郁闷。没想到这位朋友哈哈一笑:“这种买卖我干了几十票了,到现在还没成交过一块地呢!”

“这是为什么?”老蒋向他求教。房协朋友解释说,进入“黑市”的土地,一般来路都不正常。一部分是2004年招拍挂制度实行以前凭借关系协议转让的土地,多数是拿地2年以上的,因为开发方没有资金而长期闲置,土地手续早已过期。买家会顾虑手续问题。

还有一种是一些中小房地产企业在宏观调控下无力生存下去,被迫连土地带项目公司一起转让,但这些项目公司往往都欠下巨额银行债务,并有意隐瞒,收购方买下公司后才发现上当。

至于老赵说的那种地方政府旧城改造项目的土地,“那得是大公司才敢做。”房协的朋友说,多数开发商不具有拆迁和旧城改造经验,这些项目虽然地价低,但风险也比较大,一般的开发商都不敢接。

“所以做土地贩子这行成功率很低,只能指望‘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这位房协人士说。 (《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总第675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