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西南联大给我们的启示

2007-11-04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培养出了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一大批突击人才。它之所以能够创造如此辉煌,是有着怎样的办学理念、治学精神?记者近日采访了从西南联大毕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申泮文先生。申老提出,要汲取西南联大办学的成功经验,让其成为“今日教育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那块石头

”。

92岁高龄的申泮文认为,西南联大的成功应给我们三点启示:一是校长负责制,民主办学;二是名师的教育风范;三是优秀的学生群体。

西南联大全力依靠学识品德高尚的教育专家群体办教育。梅贻琦校长有一句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没有大楼,有的是茅草顶土坯屋,但有了名师团结奋斗,仍然创造了奇迹。

在西南联大,行政管理机构简约,工作效率高超,职能部门的领导人是知名教授,这些领导人都由教授会推荐,校务委员会讨论通过,报校长批准。各院系教学及管理业务,均由教授会评议。

申泮文认为,“教授治校”的真谛,就是“真诚的教育家群体办教育,民主办学,有教无类,不拘一格,奋力培养杰出人才”的代意词。

西南联大汇聚了当时著名的教授,如教育系教授黄钰生、化学系教授杨石先、数学系教授陈省身、历史系教授雷海宗、郑天挺等。大师云集,为西南联大培育英才提供了条件。

另一方面,优秀的学生群体,是办出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条件之一。西南联大学生的高素质,还源于一套严格的培养制度。西南联大对学生的淘汰率高。申泮文所在的化学系,1938年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实有43人,其中只有9人通读四年到1942年毕业,但就在这9人中,出了2位院士。其他34人留级、退学、转系等。(《文汇报》10.31)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