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该如何理解“多难兴邦”

2008-06-1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最近,温家宝总理慰问北川中学师生时,在课堂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多难兴邦”!以此勉励复课学生在磨难中要更加坚强。那么,“多难兴邦”有何深刻的内涵?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黄?森作了如下阐释。

“多难兴邦”源自《左传・昭公四年》:“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多难

兴邦”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一个科学总结,蕴涵着历史的辩证法。在灾难面前,中华民族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面对灾难,没有被赶尽杀绝,也没有被打得趴在地上起不来,从此彻底认输,停止战斗。正是因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灾难中养成了这种精神,今天我们一直在发扬这种精神,所以,我们才有今天繁荣兴旺的局面和光辉灿烂的明天。

就中华民族来说,诚然是“多难兴邦”,但对“多难兴邦”不能作绝对理解,不能把它理解成多难之后无条件地会出现兴邦的局面,多难而邦不兴,甚至多难亡邦也是完全可能的。古罗马帝国的覆亡、玛雅文明的消失都是明显的例证。“多难兴邦”并不是无条件的,不具备必要的条件,多难也是会亡邦的。

“多难兴邦”不是与人无关的自然规律,而是有人参与其中的社会规律,人的状况如何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我认为至少有两个条件:一是人民已经初步形成不屈不挠,绝不屈服的坚强无畏精神;二是灾难来时,人民能够团结一致,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不怕牺牲去争取胜利。有了这两个条件,“多难兴邦”就一定能实现。(《北京日报》6.10)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