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茉莉花》流传史

2008-08-24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巴罗版《茉莉花》的旋律在北京奥运会颁奖礼中反复响起。然而,很少人知道的是,出产民歌《茉莉花》的中国在汉代以前是没有茉莉花的,这种长着复瓣小白花,小巧玲珑,清香四溢,素洁光润的植物是“舶来品”,原产印度和波斯湾一带,一千多年前由阿拉伯和印度传入我国,最早见于福建、广东。如今,我国茉莉花的种植面积已
经占到世界种植面积的65%,年产量居世界首位。

《茉莉花》“前身”歌词

清朝乾隆二十九至三十九年间(1764~1774)的戏曲剧本集《缀白裘》是现在能见到的最早刊载《茉莉花》“前身”歌词的出版物,是由玩花主人选辑、钱德苍增辑的木刻本。此刻本尽管没有曲谱,仅是当时民歌流传的记载,却是对后来的流传具有“基础”意义的歌词。在《缀白裘》第6集卷一《花鼓》一折中的《花鼓曲》中,共有12段唱词,前两段词为:

“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有朝一日落在我家,你若是不开放,对着鲜花骂。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的花开赛不过了他。本待要采一朵戴,又恐怕看花的骂。”

后来的人有的只用《花鼓曲》第一段唱词的重叠句“好一朵鲜花”,便称为《鲜花调》,也有从第二段唱词“好一朵茉莉花”为基础发展的,便称为《茉莉花》,但二者都属于“同宗”民歌。清道光元年(1821年,另一说道光十七年即1837年),有一位“贮香主人”编写了一本小百科知识全书《小慧集》,其中收录了“箫卿主人”的《鲜花调》工尺谱,这是国内关于《茉莉花》最早的歌谱。其歌词是:“好一朵鲜花,好一朵鲜花,飘来飘去落在我的家,我本待不出门,就把那鲜花儿采。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卉怎及得他,我本待采一朵戴,又恐管花人来骂。”

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

“我从未见过有人能像那个中国人那样唱歌,歌声充满了感情而直白。他在一种类似吉他的乐器伴奏下,唱了这首赞美茉莉花的歌。”1804年,一个叫约翰・巴罗(John Barrow)的英国人在他编写的《中国旅行记》(Travels In China)中,称《茉莉花》“似乎是中国最流行的歌曲之一”。根据我国音乐理论家钱仁康考证,《茉莉花》是“流传到海外的第一首中国民歌”。

其实早在1768年(清乾隆三十三年),卢梭的《音乐辞典》中就收有中国民歌《茉莉花》。

乾隆五十七年至五十九年(1792~1794年),巴罗来到中国,任英国首任驻华大使马戛尔尼伯爵的秘书。1794年,巴罗卸任,途经广州返回英国。在广州停留期间,巴罗与使团听事官西特纳(Johann Christian Hittner)听到了《茉莉花》,非常喜欢,就把歌曲收入10年之后出版的《中国旅行记》中。

《中国旅行记》书中的《茉莉花》英译歌词,是该曲在欧洲最早的英文记载,此外,他在欧洲音乐史上最早对《茉莉花》采用五线谱记谱,使西方人能够开始传唱《茉莉花》。

巴罗在《中国旅行记》中写道:“这首歌朴素的旋律被西特纳先生记录了下来。据我所知,这首旋律在加上了引子、尾声、伴奏和欧洲音乐中所有花哨的技巧后,在伦敦出版了。只是这样一来,这首歌再也不是中国朴素旋律的音乐标本了。因此我还它以不加修饰的本来面目,正像那个中国人演唱和演奏的一样。”从这段内容看,巴罗版的《茉莉花》比当时已经在西方传唱的其他版本更接近原型。与其后中国出版的《小慧集》中的《鲜花调》歌词相对照,两者何其相似,旋律也大体相同。

巴罗版《茉莉花》东归中国

巴罗的《中国旅行记》出版后的120年,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1924年创作了自己生前的最后一部歌剧《图兰朵》,这部讲述中国元代北京城里一位公主图兰朵复仇故事的三幕歌剧用《茉莉花》为音乐主题,使此歌更加风靡世界,成为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

现在,人们很容易理解《茉莉花》的西传。钱仁康认为,在19世纪中叶以后,外国入侵、洋务运动使得中国民歌通过各种渠道西传有了更多的机会,“而《茉莉花》在西方的广泛传播,则得益于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它的五声音阶曲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的流畅的旋律和包含着周期性反复的匀称的结构,又能与西方的审美习惯相适应。”

进入20世纪,《茉莉花》在西方进一步流传。钱仁康撰文说,1911年,英国作曲家班托克出版了《各国民歌一百首》,把《茉莉花》的钢琴伴奏写成一首二部卡农,并先后编入了《两首中国歌曲》、《七首中国歌曲》而广为流传。在美国,1922年博茨福德编的《各族民歌集》和1937年格林编的《各国歌曲集》都收入了《茉莉花》,显示这首歌已经成为中国民歌的代表。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世界推荐《茉莉花》,并将其确定为亚太地区的音乐教材,《茉莉花》更是被各国艺术家广为传唱。

今天在中国最普及的《茉莉花》词曲有两个版本,其中之一是江苏版民歌《茉莉花》,另一个版本是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记》里所记载的《茉莉花》。普契尼在《图兰朵》中对巴罗版的《茉莉花》进行了重新编曲,让此歌风行西方,继而又“东归”中国。1998年9月,导演张艺谋将《图兰朵》搬到了北京紫禁城太庙连演九场,吸引了全世界艺坛的目光,也再次掀起了海内外传唱《茉莉花》的高潮。

(《南方周末》8.14 李邑兰 鞠靖文)

  •   平山的故事,为观众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启示:生命的意义从不在功名利禄的堆砌,也不在波澜壮阔的经历,而在用心感受每个日常瞬间的美好;人生未必需要轰轰烈烈,于平凡之中,照样能寻得属于自己的幸福与诗意。【详细】

      《英歌》在尝试拓宽民俗舞剧的边界,进行深度的传统当代表达,这种勇气是值得肯定的。它可能引发热议,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商业上取得成功,但其对母题的开掘深度和文化元素的融合程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详细】

  •   9月23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国家税务总局税收宣传中心指导,陕西省委网信办、国家税务总局陕西省税务局联合主办的“合规经营 诚信纳税——看税收走基层”主题网评活动在陕西西安启动。【详细】

      在未来发展中,通过激发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潜能,扩大市场准入空间,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强化规则标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及完善营商环境与监管制度体系建设等举措,服务贸易将有效赋能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为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奠定坚实基础。【详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