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李达的最后十四年

2009-05-24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1963年武汉大学建校50周年,李达为哲学系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讲义。

李达(1890~1966),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始人、领导人,1921年作为代表出席中共

“一大”。

1953年2月23日,李达从湖南大学校长任上调任武汉大学校长,治校期间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力图将武汉大学建成一流大学。然而文革来临,这位红色教授因为正直和耿介受迫害致死。

政治争拗

时年63岁的李达到武汉大学主持校政,人们对这位久负盛名的马克思主义者表示欢迎。他态度诚恳,礼贤下士,被尊称为老校长。

李达1953做武大校长到1966年去世,这一时期,政治运动层出不穷,教育界也风云变幻。来到武大,李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建马列主义教研室,负责全校的公共政治理论课程,并恢复曾在院系调整中被撤销的哲学系。

在学术上,他竭诚拥护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鼓励教师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自由平等地讨论学术问题。他曾说:“政治上绝对服从毛主席,学术上可以同毛主席争鸣。”

大跃进时期,“左”倾思想泛滥,大兴教育革命成了当时的主要任务之一。武大党委第一书记刘仰峤主张在校内搞阶级斗争和群众运动。李达认为哲学系的师生长时期劳动,讨论“花生地里出哲学”实在是莫名其妙。他一再催促学生返校上课,说:“都搞劳动,大学还成其为什么大学?”

他在全校教师大会上说,“你们要坐下来认真读书,要是有人叫你开会劳动,就说两个字:不去!”

但是,武汉大学教育革命的经验被推广到各大专院校,毛泽东视察武大时也肯定其“教育革命”的成绩。李达开始痛苦的反思,对武大“教育革命”由沉默、抵制到公开反对。

1961年,燕京大学出身的朱劭天调任武大党委第一书记。他曾任陈云秘书,很熟悉教育工作,与李达配合默契,学校工作开始步入正轨。

听说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口号后,李达认为这是个极其主观唯心的口号,并与来汉视察的毛泽东当面争论起来。

李达与毛泽东在上海党的“一大”结识,他比毛泽东大3岁,双方友谊深厚。在这次争论中,李达认为不能无限扩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毛则认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无限放大。两人争到脸红脖子粗,不欢而散。

武大也有“三家村”

1966年4月10日,广州举行“中南局学术批判座谈会”。中南局领导在讲话中说“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反对我们内部的修正主义”。李达被点了名。

接着,一些人或出于对组织的忠诚,或出于自我保护,或出于其他动机,写了不少揭发交待材料。于是,“教育革命领导小组”很快便编印了《关于李达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言行的初步材料》,并由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王任重加上按语上报中南局和党中央。

邓拓、吴晗、廖沫沙“三家村”在北京受到批判后,武大紧跟步伐,宣布打倒李达、朱劭天、何定华“三家村”。在处境困难的时候,李达曾给毛泽东写信求救,毛泽东很快在信上做了批示。

1967年春,武汉大学部分群众组织开始公开为李达“三家村”翻案。这年夏天,王任重也受到部分群众组织的冲击,从此身系冤狱近8年。

替李达翻案的成员之一的王炯华,著有《李达评传》一书。他回忆说,在武汉大学外文系会议室,曾主持召开过“王任重盘问会”。将近2个多小时的会上,王任重说过,毛泽东曾当面指示他,不要把李达整死,要照顾一下。他也向毛泽东保证,武大决不会对李达采取过分的行动。

但是,后来李达的惨死说明,无论是毛泽东对李达“救命”信的批示,还是对王任重的当面指示,还是王任重向毛泽东做出的保证,都没有传达,武大的师生也无从知道。

据说,王任重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日,说到他这一生有两个人对不住:其中之一是李达。

在悲愤中离世

进入7月中旬,酷热难当,批斗也达到高潮。76岁的李达常感“头顶发麻”,心力衰竭。胃溃疡复发,糖尿4+,血压已升到236A114,但他仍被强迫参加大小批斗会。

8月上旬,他感到极度虚弱,几次请求去医院治疗,都未被准许。他悲愤交加,说:“印度战俘有病,也会给他治好病送回,现在就算把我当敌人,就算是你们的一个俘虏,也应当让我治病。”

李达的住院请求被拒绝后,他嘱咐妻子石曼华,如他死去,转告陶德麟(李达学术助手)同志,惟一的要求,就是希望他们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下卷编出来,上卷改好,帮他完成毛主席交付的任务。

8月22日早上,李达已奄奄一息,工作队才叫刘长森等人送他去武汉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但不允许石曼华陪同。在医院三天,李达粒饭未尝,石曼华托人捎带些牛奶,也不被允许。8月24日,李达在无一亲人陪伴的情况下含冤死去。

之后,工作队抄了李达的家,将李达的书籍、手稿、衣物洗劫而去。母女二人被逐出寓所,开始边挨批斗边拉板车的生活,石曼华劳动改造六年半。

1980年,李达终获平反。李达去世后30年,根据中组部的指示,骨灰从湖北九峰山公墓移置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李达之妻石曼华现已89岁高龄,住在北京崇文门。回忆那段往事,她忍不住老泪纵横。往事无法忘却,李达的惨死成为她的堵心事,不时叹息。

(《时代周报》5.18 吴娟 许雅亭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