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族品牌是怎样流失的

2009-11-0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熊猫、活力28、小护士等一批国人耳熟能详的民族名牌,先后在海外资本强势并购下,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外资对中国企业的并购是市场行为,本无可厚非。然而,参与国际竞争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律师李建平告诉记者:外资针对我国企业的“并购方针”主要包括“控制、吞并、垄断”

第一种手段,李律师称之为“斩首行动”。“并购完成后,外资一般会以种种理由将中方的品牌搁置,然后利用中方的渠道来大力推广自己的产品,进而达到取而代之的效果。”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加净。1990年,已进入巅峰的美加净和外方合资。然而合资后,外方减少了对美加净的宣传。1991年,美加净的年销售额一落千丈,从前一年的2.5亿元跌至600万元。曾经的“第一护肤品牌”仿佛一夜蒸发。

第二种手段是“拖垮蚕食”。通常,跨国公司先是合资并掌握控股权,然后使合资企业长期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迫使中方出让全部股权。然后再“神奇地”使独资公司恢复盈利。

1988年成立的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是全国电池生产行业的翘楚。1999年,南孚电池的股东们与多个外资投行合资。其后,南孚出现巨额亏损,压力之下,南孚向外方股东出让了大部分股份。随即南孚便被外方出售给了市场份额尚不及南孚10%的美国吉列公司,大半个中国市场吉列公司唾手而得。

第三种手段是并购处于品牌链下端的本土成功品牌,占领中国市场。在中国工薪阶层中享有广泛信赖的大宝,虽然仍活跃在老百姓的视野之中,但它已经不再是一个民族品牌。2008年美国强生公司收购大宝,牢牢抓住了中国的中低端市场。

有专家提出,政府引导错位,尤其是部分升迁心切的官员为了通过“加大招商力度”,提高自己的政绩,把我国一些优秀的品牌企业拱手让予外人,也是导致我国民族品牌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环球人物》2009年第27期 夏小凡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