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建道德靠什么

2010-01-26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我国社会道德的滑坡是一个无法否认的现实,但滑坡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重建道德,却人言人殊。有的人认为道德的衰败是因为丢掉了传统文化,要想重建道德,非把孔夫子请回来不可。这种看法很值得怀疑。社会道德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牵涉到社会财富的丰富程度和分配是否合理、社会资源的占有是否公平公正,以及法

制是否完善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仅靠弘扬儒学所能奏效的。

不可高估儒学的作用

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时间里,儒学作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对汉民族的凝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是厥功至伟;对于封建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稳定也功不可没;对于人们的道德修养也产生过一定的作用,培养了范仲淹这样道德高尚、出将人相的杰出人物。但是,儒学在道德教育方面的历史作用不可估计过高,在解决现代社会的道德危机方面的作用也不可期望过高。它最大的缺陷是过分强调个人的内心修养而轻视制度建设。它既没有宗教的精神约束,也没有世俗的配套法律。因此,它不仅不能约束帝王的行为,也不能约束官员的行为,否则不能解释为何历史上出了这么多的昏君和贪官。儒学对大众的影响也仅限于忠孝之类,与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公共道德几乎没有关系。

如果我们考察真实的历史而不是想象中的历史就可以发现,在儒学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年代里,人们的道德水平并不比现在高。明、清两代的中后期,社会道德都一塌糊涂。我们不妨拿出一个例子来。1910年到1911年,东北和华北流行肺鼠疫,死6万人。1911年1月8日《盛京时报》有一则新闻,说12名俄国人应邀到哈尔滨傅家甸一个轮船管带家中作客,“入街处,见有华人尸身七具,围观之华人约四十名,又见沟内倒毙华人两名,甚至见有卖瓜子华人一名,随地倒毙。最奇者,行路之人尚夺其瓜子分食”,旁有一巡警站岗,问为何不管,该巡警说:“虽倒毙二三日,亦与我无干。”当时乘车之俄国妇女吓得“几乎不省人事”。对他人缺乏关爱,甚至对他人的生死漠然处之,在道德滑坡的当今还可以见到,不过程度已经大不一样。这一点,只要回想一下汶川大地震后的全国大救援就清楚了。

儒学对道德建设不起多大作用的原因是复杂的,除了社会没有公正可言之外,儒学本身的理论严重脱离实际也要负很大的责任。儒学把原始社会的尧舜树为榜样,企图以此规范封建社会人们的行为,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显然是不现实的。既然目标高不可攀,那么,除了空喊口号、言行不一又有什么奇怪呢?

靠什么重建道德

如果看看世界,就可以发现,全世界的人,都曾经对社会道德做过艰苦的探索和研究,有他们自己的招数,有些招数比我们的更加有效。

我最近读到一篇文章,它比较了中西方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解决办法。我国传统文化宣传孔融让梨,表扬他把最好的给祖父母,次一等的给父母,再次一等的给兄弟姐妹,最差的留给自己。这种教育的特点是强调自觉。古罗马人不是这样。古罗马军队中曾出现过严重不公平现象,面包由长官分发,他把最大的留给自己,小一点的给亲近的人,最小的给普通士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没有找一个榜样来教育人,而是着眼于制度设计。比如两个士兵得到一个面包,按规定其中一个负责切割,另一个人则有权首先挑选。这样,那个切割面包的士兵为了防止自己吃亏,就会非常小心,尽量切得一样大。这样的传统延续发展,就是现代西方社会比较重视制度设计,而不仅仅依靠道德说教。

还有一个问题,对道德危机,我们鲜有人将其与政治和经济相联系。西方人和我们不同。两三百年来,欧美的哲学家们曾热烈地辩论如何将道德与市场经济统一起来。他们说,市场经济利用的是人们的物质欲望,或曰动物性,物欲如洪水,它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唤醒人的动物性。他们探讨,如何将物欲放到一个可控制的范围。如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亚当・斯密在其名著《道德情操论》中就试图将“富之路”与“德之路”协调、统一起来。总之,他们不仅着眼于道德本身,而是将道德问题放到经济和政治大环境中考察的。

我们今天要重建道德,首先要从根子上做工作,消除道德滑坡的根源。这就是十分注意社会公正,着力建设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许公共权力进入市场,同时注意改革分配制度,努力缩小贫富差距,这才能改变人的心态。

我们许多道德问题的深层根源还是贫困。“人穷志短”是真理。为政者不能要求大众都能做到“人穷志不短”。多少年的短缺经济使人的心理发生了某种变态。这就要靠发展经济、普遍增加国民的收入来解决。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社会的道德水平要赶上发达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然,能否赶上,还要看我们的发展是否顺利,看努力的程度高低,以及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如果没有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在那里东一头西一头地瞎撞,恐怕就赶不上了。

(《书屋》2010年第1期 许博渊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