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首家“胶囊公寓”见闻

2010-04-15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北京房价一直不断飙升。在这样的背景下,78岁的退休高级工程师黄日新设计了一套“很有想象力”的房子――长2.4米、宽0.8米,全部设施为一张床,一个桌子,一盏灯,各种网线、电源插孔外加一个防盗门。这被人们称为“胶囊公寓”。

“我不愿意住这个”

“胶囊公寓”在六郎庄附

近,隔壁住着来自江苏泰州的几位务工人员。在记者采访的时候,外来务工人员刘新洲一直在旁边看,“多憋得慌,哪里有我们住得舒服。”看到“胶囊公寓”的内部结构,他撇了撇嘴。他和其他5位工友住的房间,上下铺,用电磁炉自己做饭吃,有公用水房洗衣服。这样的屋子一间一个月650元。他觉得自己住得比“胶囊公寓”舒适,“我不愿意住这个”。

一位来看房的人第一眼看去说:“天哪,怎么和监狱禁闭室一样。”甚至还有人评价其为“类似于摆放在街边的投币公共卫生间”。

开了2个月仅迎来一位租客

黄日新从春节前就开始投资做这个事情,已经有一些人在这里试住。包括广告公司文案、中科院研究人员、大学生和媒体记者。目的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很少有人想一直住下去。

来自中科院的苏湛每天都写试住体验报告,还拿着尺子测量。他说:“虽然墙上设计了接口,但桌子只有这么大,在我看来或者摆一台电脑,或者摆一台电视,两者不能兼得。”广告文案张琦,这位25岁的姑娘最有可能成为第一位“胶囊公寓”的试住者。她学艺术出身,喜欢尝试各种创新的事物。“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新奇的事情,这是一个私人空间,很符合我小时候的一个梦想。”本来她居住在白石桥一所两居室,和一个女孩一起住在其中一间,每月800元,她每月收入不到4000元,经济因素也是她选择居住“胶囊公寓”的一个原因――在这里每个月她只要交纳250元。张琦经过试住后,已经确定了居住一年的意向。

78岁老人的努力与梦想

黄日新最早针对的人群是流动外来人口,给在火车站留宿的人提供个方便的住所。去年他开始考虑用这个创意为买不起房的人服务了,还两次坐公交车专门去了唐家岭――“蚁族”聚居地调研。看到一些年轻大学生居住条件那么差,他开始想把这个专利应用在他们身上。“没有任何私人空间,有人打呼噜别人就睡不了,他们需要便宜的私人空间。”

为了设计制作这几个胶囊公寓,他已经投入了4万元,设计,找工人、找材料、找地方展示、监工全是他每天坐公交一趟趟完成的。现在,黄日新每天都上网浏览公众的反映,“90%都是负面的,但我对我的这个产品有信心。中国还有很多流动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在城市里找一个居住的空间,我是为他们设计的,他们以后发展了完全可以离开。”

中国传媒大学的几名学生来到黄日新的“胶囊公寓”做了社会调查,一名学生说:“我们感谢您,不是因为您的技术,是因为您能有这份心,这是对目前高房价一种反讽的行为艺术。您能想到我们的需求,我们就很开心,真的很感谢您”。

(《工人日报》4.10车辉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