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全球抢滩中国智力资本

2001-07-10 09:32:00 来源:书摘 王学锋 我有话说

也许你会说,因特网固然是美国人造的,但我们一样可以用,这不正是开放吗?
  
  也许你还会说,因特网的基础不可能由中国人来负责,我们也负责不了。
  
  但更可怕的事情是,如果连适应网络时代的人才我们都已经没有了,该怎么办?
  
  透过两年来中国网络界的风风雨雨,有一种音乐无时无刻不在响起,尽管我们不大喜欢听见它。
  我们可以把它的名字称为:《人才争夺进行曲》,词曲作者:跨国公司。
  
  
  

第一乐章:把研发基地搬到中国来

  
  音符一:微软渔网撒向中关村。
  
  李开复在美国日子过得挺好,忽然有一天,微软的人找上门来:想不想回中国看?
  
  几个月后,这位著名的华人科学家加入微软,并前往中国那个人才密集的地方:中关村。
  
  1998年11月,微软公司宣布成立中国研究院。计划在6年中为研究院投资8000万美元,吸收科研人员100名,将该研究院办成亚洲最高水平,也是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机构。
  
  这也是微软在美国境外最大的科研机构。微软方面当时提供的说法是: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由著名学者、美籍华人李开复博士担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的研究内容是基础研究,研究计算机的中文环境,研究用中文浏览网络,使微软能真正服务于中国。微软研究院首批研究人员已在国外招聘,预计三年内将达到100人。
  
  李开复、张湘辉、李劲,微软中国研究院把一批顶尖的科学家网罗在自己旗下。为了让更多的人自动投军加入"微软",两年后,一本名为《追随智慧》的书走上书摊,书里把每一位加入微软中国研究院的人夸了一遍。言外之意:这么好的地方你不动心吗?
  
  微软的人才公关做到了家。
  
  音符二:英特尔把中国当作自己的"新大脑"。
  
  2000年11月,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贝瑞特给中国带来一件特别的礼物:设立英特尔中国实验室,在中国开展面向全球市场的研发,其领域几乎包括了现代信息产业的各个方面。
  
  即使在美国本土,英特尔也从未设立过覆盖面如此广泛的研究机构。引人注意的是,英特尔中国实验室由该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微处理器首席技术官基辛格亲自出任总经理。与此同时,清华大学也作为"惟一一所美国本土以外的学校"和英特尔公司合作开展电子商务研究。英特尔中国实验室的任务不是进行本土化研发,而是提供面向全球市场的研究成果,支撑公司未来发展。事实上,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的人机界面研究,已经成为未来电脑发展的核心领域。
  
  英特尔公司认为,中国是我们的智慧"发祥地",在美国,英特尔和对手的人才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它寄希望于中国。
  
  音符三:贝尔实验室拿北京当海外总部。
  
  "我们选择北京作为美国以外的总部",贝尔实验室总裁Netravali说,"因为要选最有潜力的地方,而不是当今最大的电信市场"。
  
  这位总裁的这番话,是在出席贝尔实验室基础科学研究院中国成立宴会上说的。这个研究院将开展网络、通信软件、光通信、计算机科学以及应用数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70多年来,贝尔实验室的中心一直在美国新泽西州。传真机、通信卫星、按键电话、蜂窝电话、数字信号处理器、太阳能电池、高清晰度电视,甚至晶体管。这些20世纪的杰作出自同一家实验室,贝尔实验室也被称为现代通信科技摇篮。成立75年来,贝尔实验室一共11次得到诺贝尔奖,是全球拥有最多诺贝尔奖的研究机构。此前贝尔实验室已在中国大陆建立北京、上海两家开发实验室,这次建立的基础科学研究院由前贝尔实验室网络研究部主任李大维博士担任,主要进行中长期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李博士称,研究院将网罗100名科研精英。
  
  话外音:
  专家揭示:跨国公司本土化要与全球化重合。
  
  三家跨国巨头在京创建研发机构,目标是什么:直接借用中国的大脑,从制造本地化转向研发本地化。通过以上三件事,我们清晰地看到,跨国公司正在重新定义在中国的本地化策略,主体正从产品过渡到了人才——而且是新型人才。
  
  设立了贝尔中国研究院的朗讯公司负责人对作者说:中国研究院"不只要为中国研发产品,更要在中国为世界提供新产品"。他称之为"本地化的新涵义"。这是它在美国以外的第一个基础研究院。
  
  外经贸部有关机构统计,目前"像样"的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已经有30个左右。一直研究跨国公司在华发展的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王志乐教授认为,跨国公司本地化战略进入了第三阶段:从制造本地化转向研发本地化。
  
  王教授认为,1979年到1992年,跨国公司主要对华进行产品和技术销售;1992年以后,开始大规模的制造业投资。全球500强中的200多家在中国进行了数以千计的项目。这一阶段,"跨国公司把它全球网络中最不赚钱的中心转移到了中国";从1997年底开始,跨国公司的意识发生了变化,"他们认识到,本地化制造必须得到本地化研发的支持"。
  
  研发本地化的背后,其实是智力资源的全球争夺。据调查,目前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领域,其成果不只面向中国,更是利用中国"大量年轻的高技术人才"进行全球化研发。王教授认为,随着网络化的出现,如何获得全球智力资源,已经成为跨国竞争的主要要素。通用电气总裁在访问中国时提出,"一个跨国公司如果不能开发当地智力资源,就不算跨国经营"。这一转变已成为跨国经营者的共识。贝尔实验室亚太区总裁许浚博士说得更形象:如果贝尔不到中国建研究院,别的公司建了,就等于把我的智力资源抢走了。
  
  "跨国公司智力资源本地化,将对中国的人才和研发机制产生巨大冲击。"王志乐教授认为,随之而来的,将是跨国公司即将开始的最后一项本地化:营运管理中心本地化。跨国公司将把其在全球的制造节点、研发节点和营运节点全都在中国建起来,最终完成本地化和全球化的"重合"。
  
  
第二乐章:全面抢滩中国智力资本

  
  音符一:给人才贴上标签。
  
  每年的年初,是大学生分配高峰。这两年,当中国的企业为了抢夺优秀毕业生,天天挤在名牌大学学生处时,以前抢人才抢得最凶的跨国公司却显得挺消停,很多公司只是把一份招聘启事"贴"到互联网上。其实,既有钱又聪明的跨国公司,并没有闲着,而是把人才争夺的战火烧到了根儿上。
  
  刚刚接手全球半导体头号公司英特尔公司在中国教育事务的周红旗,现在正忙着做计划。因为他手里有一大笔钱要花出去:从2000年起,英特尔公司正式启动了"未来教育"计划,以提高全球学生的学习能力。投资5亿美元,将在今后1000天内培训40万名教师。这也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企业"教育行动"。
  
  英特尔将单独投入1亿美元,以在全球20个国家中培训一线授课教师,其中当然包括中国。周红旗说,具体实施方案已经制订,"资金数目令人吃惊"。
  
  英特尔的"未来教育"计划,目标是"使今天的教师和学生为明天的要求做好准备":英特尔通过提高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教育水平,通过在课堂上有效地使用技术改进教育方法,以及拓宽技术和技术性职业的范围,来开展和支持可满足全世界学生和社区需要的教育计划。
  
  微软的CEO鲍尔默说:"今天在校就读的学生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成长起来的一代,互联网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加一句:如果从小你接触的互联网和领你进入这美丽的网络世界的人,都来自INTEL英特尔、MICROSOFT微软,你会忘记他们吗?
  
  音符二:从争材到寻苗。
  
  中国最优秀的科学天才,是被邀请到大洋彼岸去角逐"小诺贝尔奖"。
  
  邀请不是来自美国政府,而是来自一家公司,同样是英特尔,他们刚刚和中国科协达成正式协议。
  
  2000年5月,4支中国中学生代表队赴美参加了一项特殊的竞赛:被称为"小诺贝尔奖"的英特尔科学天才选拔赛。竞赛总奖金额达到120万美元,其中第一名将获得最著名大学4年奖学金10万美元。这也是中国大陆第一次派出选手参加比赛---英特尔公司赞助。也许有必要介绍一下象征美国高中生科研最高荣誉的"英特尔科学奖"。这项从1942年开始的竞赛,提供了全美高中学生科学研究竞赛的舞台,其获奖者中曾出现5位诺贝尔奖。上一届的40名入选者中,华裔学生占了1/6。
  
  正是基于对华人少年科学天才的认识,英特尔在接过大奖赛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中国学生拉进来,这样的比赛以后年年都会有。像英特尔一样,跨国公司对中国的人才投资不再只是依靠高薪待遇挖"现成的人才"。美国摩托罗拉公司2000年成功启动"希望之星奖学金"。负责这一项目的摩托罗拉人士称,他们将由单纯的救助转向人才的培养。
  
  "对智力资本的争夺正在成为跨国公司竞争的主体"。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王通讯副院长看来,跨国公司的这些动作,预示着,跨国公司对人才的竞争,正在发生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空间位移。"过去,美国大学里都有专门的毕业生推介室,人才竞争一般发生在推介室和劳务中心"。而现在,王通讯研究后发现,人才竞争的空间正在扩大,更趋于无形化: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家庭,甚至在网上。"随时可能有猎头公司找到你:你对现在的工作满意吗?"
  
  ——时间提前。"国内企业一般认为,人才竞争发生在大学之后",从事了20年人事科学研究的王通讯提出,跨国公司已经把人才争夺的时间提前了。"比如微软,它听说哪里有天才儿童,就会找上门:你以后是否想到微软工作?"不少孩子上中学就已经拿微软的工资了。在微软,这被称为"争夺人才幼苗"。跨国公司的人才争夺,不再是争夺已经成坯的"材",而是投资于具有预期效益的"苗"。
  
  音符三:中国企业像大熊猫?
  
  1999年,索尼公司把全球董事会挪到中国北京召开,这也是索尼第一次在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开董事会。但这一颇具轰动性的新闻却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发展。没有听说有巨额投资,也没听到有新厂开工。索尼的全体董事出席了一个小型发布会:宣布在北京闹市区中心新东安市场建设新型科技展馆,"向中国的孩子贡献出索尼最新的数字技术"。索尼总裁出井伸之先生还专门抽出一下午时间,到北京大学向学生们进行专题演讲,并和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签订协议,双方共同举办企业论坛。
  
  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通讯看来,"因为这是使中国的高层次人才对跨国公司耳濡目染的最好办法,距离越近,效能越大"。跨国公司把研究院办到中关村,就等于把远在美国的研究环境、待遇搬到中国来了。想得到这种待遇吗?只要你跨一步。摩托罗拉公司正在和国家计委国企优化中心合作,计划5年内培训1000家中国企业人才。"外企进入中国这么多年来,我们发觉,如果只是来赚钱,不可能长久。要想有特别长远的发展,就得为中国、也为自己的未来做点事情",摩托罗拉方面一位人士这样说。
  
  相比之下,国内企业的人才观,仍然停留在到大学开招聘会的层次上。面对这一对比,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王通讯副院长说:跨国公司对人才的争夺,已经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而且远远把国内企业抛在了后面,"一方面是实力,一方面是观念"。
  
  
第三乐章:人才流向全面失衡

  
  2000年中,我意外地在北京一个并不大的会议上见到了朱清时教授。他同时担任着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和中科院院士两个重要职务。
  
  "我特别怕参加毕业典礼",这位院士说。每到毕业时,相当一部分科大学生已经办好出国手续了。
  
  说这话的背景是:全球性的新型人才危机已经拉响警报,中国的位置,正处在这场危机的核心地带。一方面,国内信息技术人才奇缺;另一方面,每年科大1/4的毕业生背好行李远渡重洋而去。
  
  刚从美国访问归来,身为中科大校长的朱清时说不出心里的滋味:硅谷也在发生人才短缺。他介绍,硅谷一带人才短缺比例高达10%,估计有34?6万个职位空缺。"硅谷是美国信息产业人才集中地,连它都出现缺口,预示着全世界将面临新的人才危机"。
  
  新的经济模式是求人才,而不是求资本。朱清时提出,决胜信息时代不是看一个国家拥有多少网站,而是看你能否占领制高点,拥有多少网络时代的人才。目前国内面临的情况是:国际贸易专业、会计专业的学生找不到工作,信息技术人才却没有多少学校能够培养。1999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全球排名,中国的名次急剧下降,朱教授透露,"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万人信息人才比例列在所有国家的倒数第三位"。
  
  但同时,清华、科大以及北大理工类毕业生中的一半"或早或晚都出去了"。朱清时介绍,世界范围的人才争夺战正在蔓延,芬兰对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收人外国人税率减到当地人的58%,日本则计划使外籍科研人员占科研人员的比例达到30%。在这种多边人才争夺中,中国人才始终处在被争夺的一方。
  
  (摘自《谁来网络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1月版,定价:16.50元。社址:北京东四12条21号,邮编:100708)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