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换一张似是而非的脸

2003-04-10 11:39:00 来源:书摘 贾 淼 我有话说

想换张脸吗?就像吴宇森在电影《变脸》里为约翰·特拉沃尔塔和尼古拉斯·凯奇玩的神奇把戏?那么,你不妨去英国伦敦皇家自由医院,找一个叫彼德·巴特勒的外科整形医生碰碰运气。这个40岁的爱尔兰人,2002年已经在欧洲整形外科界掀起了三轮波澜。6月,他在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吓人一跳的试验成果《面部移植:幻想还是未来?》,认为面部整体移植将成为治疗重度毁容患者的惟一有效办法。11月,他使自己的课题成为英国整形外科协会学术会议上讨论的焦点,并试图说服同行,所有技术难题将在未来6~9个月内得到解决。12月底他向法国《国际信函》证实,世界上第一例脸部移植手术应该能在明年实际操作,眼下所有技术细节问题都解决了,惟一障碍是那些伦理讨论的拘束,让他一时找不到给“面子”的人。
  
  

脱胎换骨的脸

  
  毫无疑问,这将是前所未有的复杂手术。它意味着将捐赠人——死亡时间不能超过6小时的面部整体剥离,包括它的皮下脂肪、肌肉、嘴唇、下巴、耳朵、鼻子,八根主供血管甚至少量的面部软骨,如果可能的话,还有头皮和颈部皮肤,然后将它们完整移植到患者脸上。促使受损的面部神经尤其是运动和感觉神经的再生,这是手术成败的关键,医生必须将所有控制面部知觉和动作的神经及面部血管连接起来,所以整个手术过程估计至少持续10个小时。
  
  移植的最大瓶颈在于排异反应。皮肤是人体中抗原性最强的器官,如果引发剧烈的免疫反应,患者将被迫终生服用大剂量的抗排异药物。对此,巴特勒表示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免疫抑制剂的出现将加快这个融合过程。美国马萨诸塞州移植研究生物中心已找到一种被称为免疫耐受性诱导机制的新技术,并在猪身上试验成功,明年将开始进行人体实验。这意味着,明年接受面部移植的患者将不必再担心需要终生服用抗排异药物。
  
  据报道,巴特勒已经在英国寻访到10到15个具备申请手术资格的人。按照他的原则,申请做手术的人必须经过非常严格审核,只有那些因严重烧伤或面部癌变而导致毁容、并且曾经接受过手术无法恢复原形的人,才有资格接受他的“变脸”帮助。
  
  
似是而非的脸

  
  无论看立法还是民众接受度,西方在器官捐献方面按说都是很先进的,我们现在还争得面红耳赤的“脑死亡原则”,英国皇家医学院早在1976年就通过了,此外还规定,领取驾驶证时要在上面注明发生意外事故身亡后同意捐赠哪些器官,危重病人住院时要在医院准备的卡上选择同意身后捐赠的器官。但巴特勒的动议还是在英国遇到了麻烦。
  
  巴特勒面临的道德难题有两个。一来自捐赠者的亲人,他们缺乏足够承受力让刚死去的亲人再变得面目全非,一张区分彼此的面容毕竟不是肝脏和肾脏可以相提并论的。另一来自接受捐赠的当事人。即便术后肯定有高密度的心理辅导治疗,患者需要多长时间来适应自己全非的面目这也很难说。以往的心脏移植虽然也需要心理适应期,但那毕竟还是安置在人体内部的器官,患者不必直接面对;而面部移植之后,患者每天一起床就会在浴室的镜子里看到一张非己非彼的脸,或哭或笑都似是而非,他们将难以重新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
  
  巴特勒当然清楚这种阻碍。他曾亲自对120个人做过问卷调查,其中包括一些医生和护士,结果显示,有人愿意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接受这种手术,但没有人愿意成为捐赠者。但巴特勒不准备放弃,他认为脸部移植的技术是有迫切现实需要的。对那些重度烧伤或者患了面部皮肤癌患者,传统整容技术实在是太有限了,块状移植来的皮肤没有感觉,不能活动,患者因此无法得到一张真实意义上的脸,通过面部表情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脸部移植会在缝合和愈合两方面都接近自然,因为所有愈合点都将处于整张皮肤的边缘,比如发根处和下颌部位。不过,手术最终效果还要取决于捐赠人的脸皮是否会慢慢吻合患者的面部形态。目前巴特勒本人预计的最好效果是,如果距离换过脸的人1.5米以上,你将看不出任何不对劲的地方。
  
  还有一个身份认同问题。有人担心,长的和死去的人一个模样,那“我”到底是谁?英国舍菲尔德大学的学者马丁·艾文森在这个问题上帮了巴特勒一把。他支持巴特勒的观点,面部肌肉组织在生长的过程中会不断适应头骨,一旦被移植到另一个头骨上,必定会重新造型,所以没有真正相似的可能。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2003年第1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