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美
鲁葳 

  2006年11月5日,光明日报《人物》专版刊登记者叶辉的人物报道《姚辛,执著的左联研究者》,文中提到出版左联系列图书的艰辛历程。我作为左联系列图书的责编,出版这套系列图书十几年来的日日夜夜历历在目,面对这部崭新的鲜红烫银的《左联史》,不由为70年前那段壮丽史诗的壮美所感动。由此,2006年成为我平庸半生与同样平庸的编辑生涯中值得回味的一年。

  不仅是严谨的治学之美。姚辛"以毕生精力、心血乃至生命专注于左联研究,贫困潦倒、妻离子散,却始终不渝。"--这是叶辉对姚辛言简意赅的概括。这使我想起了出版《左联史》许多曾经的细节。

  姚辛研究左联史起步非常艰难,光明日报记者叶辉曾为此专门呼吁。记得《左联史》初稿写成后,出版社约姚辛来京改稿。他不住招待所,也不愿花费报社的钱,而是一件军大衣,或披或盖借住在出版社的办公室。夜半始息凌晨即起,早早通风换气,怕影响我们白天的工作。一天他留一便条,说夜间不小心绊脚摔了电话,马上去修。他不听劝阻,自费修好电话还一再道歉。让他到饭堂打饭,他总是咸菜馒头,拉他到外面吃饭,他总是连连惋惜后细细打包。但一提稿酬,他坚持表示都用于出书。

  不计报酬的还有为左联系列图书作序题字的两位左联老前辈,夏衍(已去世)与102岁的夏征农。原上海市市长、左联老盟员夏征农在为《左联史》落实出版资金后,一再感谢光明日报做了一件大好事。《左联史》的审定工作在上海进行。左联纪念馆的赵馆长,鲁迅博物馆的王馆长在百忙中审稿写序,不提稿酬,还一再让我代为感谢光明日报,每每令脆弱的我盈泪无语,为一种无法表述的美深深打动。

  不仅是新闻的正义之美。没有最初光明日报的呼吁,就不会有左联系列研究图书的出版。姚辛找到"光明"这个温暖的家,是他的幸运。而作为这个家的成员,遇到如此严谨著书的作者和如此正义热血的记者叶辉,是为编辑的幸运。令人欣慰的是,从第一本《左联词典》由个人赞助,到第二本《左联画史》由上海市领导支持,到《左联史》终于得到社会的认可,每一步都离不开光明日报的鼓与呼。2006年年初,在浙江省社科基金评定会上,没有职称、未带原稿的姚辛,由于及时赶到的叶辉的陈述,在学术专著的评审中全票通过!叶辉代表光明日报这个大家,如亲人般始终关注着姚辛与他的研究,他身上所展现的正义与责任之美,一直感动和激励着我。还有近百位无私捐款的人,那些对作者搜集资料提供拍摄、食宿、医疗、车辆的北京朋友,那些为方便与作者联系无偿为姚辛安装电话、安排住宿的上海朋友,他们的要求仅仅是,能早一天见到出版的书。而当我嗫嚅地表示不能送书给他们时,对方马上表示,我们买,从作者那买,原价……几乎又让脆弱的我泪下。我在日记中留下这样的感慨:总会有出乎意料的真诚/带来出乎意料的感动/总会有比你不幸的人/坚守美的光明……

  不仅是山水艺术之美。作为出版社编辑,我2006年有幸拜访了久仰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参观了他们琳琅满目、格调高雅的图书展厅,听了社领导的详尽介绍,深为他们"得山水灵气,出图书精品,突出学术人文,铸就自身品格"的出版精神感动。当晚,我还欣赏了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刘三姐》,倾听天籁之音,惊异于天堂美景的梦幻,思绪忽又飘至出版:广西人是幸运的,生活在如此秀美的地方,又享有能够引领人们精神世界的这么优秀的出版业。一位影视导演创新地将表演艺术融于山水,从而推动了旅游业;而作为推动社会阅读,攀登精神高峰,倡导先进文化的出版业,如何冲开泡沫文化,沉潜下来,炼制精品,不断创新,展现出版之大美,是我们每个出版人,尤其是光明日报的出版人应当深思和投入的!

  (作者为光明日报出版社编辑)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