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们共同的30年举杯
梁捷 

  2006年2月24日,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

  在庄建和余传诗的提议下,在崔顺起、刘燕和后兴敏的张罗下,我们这些1976年迈入光明日报社大门的同人们,相聚在北纬饭店,为了我们共有的30年,也为了这唯一的一次聚会,举杯庆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举杯同庆。12只酒杯交替碰撞,激起心中万千波涛。从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到成为"老报人",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谁解其中味?

  30年春去春回,30次燕来雁去,30回春兰秋菊,30个春华秋实。

  30年啊,30年!30年的光阴在我们一个字一个字地书写中、在电脑键盘的敲击声中渐行渐远;30年的岁月,在我们一篇篇的"本报讯"中消融;30年的风刀霜剑,在我们不再青春的脸上雕刻下一道道的年轮……

  30年的时光,如此迅疾,又如此的短暂;如此按部就班,又如此的无常。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夜寐夙兴,竟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

  望着眼前的老大哥、老大姐们失去弹性的脸和已不再乌黑的头发,我感慨万分:韶华不再了!

  当年,我们到报社工作,个个风华正茂、朝气蓬勃,是群还没有谈婚论嫁、天天笑语盈盈的年轻人。老大哥、老大姐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凡响的经历。那些经历,就足以让我们这些"小字辈"们望尘莫及、羡慕不已。

  在座的12人中:余传诗,从大上海到江西农村下乡插队,在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庄建、宫苏艺、崔顺起、刘燕、后兴敏、罗京生在"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屯垦戍边"的口号声中,怀揣"红宝书",离开首都北京,奔赴黑龙江和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经风雨,见世面,摸爬滚打数年;高文森、苏银生、刘安平、马津京在人民解放军这座革命大熔炉中,锤炼一颗红心。

  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经历, 十五六岁就离开了父母闯荡江湖,分配到报社时也不过二十五六岁,但已是"身经百战",有着丰富社会经验的老同志了,是"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年轻人。只有我是"小字辈",那年我分配到报社时才刚满19岁。

  这是非常难得的一次聚会,女同胞们特意化了淡妆,那是为了掩饰岁月留下的痕迹,寻找过去的影子。为了这一值得庆贺也值得珍藏的聚会,还专门请了摄影师吴力田为大家留下不再年轻的倩影。

  席间,大家互相询问到报社工作的月份,各自回忆起非同寻常的经历。刘安萍、罗京生、苏银生他们这拨儿人一到报社就去挖防空洞,一挖就是3个月。我和庄建、余传诗、宫苏艺、崔顺起、刘燕、后兴敏是一批,可能是由于地震带来的天摇地动,没有再去挖防空洞,而是一起参加报社为我们办的学习班。与我们同在一个学习班的还有刘大凤、刘缤纷、侯建京和王来顺。

  席间,大家纷纷诉说着曾经的坎坷。

  是啊,这30年,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的风风雨雨:大地震,在大震时有,小震不断,晚上住在地震棚的情况下,我们能做到上班不迟到一分钟,下班不早退一分钟,那完全是一种自律;毛主席逝世,我们佩带黑纱,参加悼念活动;粉碎"四人帮",我们奔走相告,高举着光明日报的条幅,欢呼雀跃奔向天安门广场,汇入到成千上万的游行队伍的人流中;在拨乱反正的日子里,大家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地埋头工作;我们亲历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发表、光明日报发行150万份那最辉煌的一幕……从铅字印刷,到激光照排;从有纸办公,到无纸化办公,我们经历了告别铅与火的时代,我们经历了祖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是啊,这30年,我们参与和见证了光明日报走向报业集团的发展历史。我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共同书写着光明日报这本大书,我们与报业集团共尊共荣。

  围坐在大圆桌旁,饭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感受着一种经历,感受着一种特殊的友情,感受着畅所欲言的轻松愉快。

  大家感慨良多,这30年,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我们从青年走向中年,从"小字辈"成为报业集团的中坚。可是我们在坐的这帮兄弟姐妹们,尽管大多是"老三届"过来的人,同样沐浴着光明日报的阳光雨露,却没滋润出"高层人士"。大家戏笑着说,我们中最大的官就数中华读书报总编辑庄建了,剩下的充其量也不过是"七品芝麻官"而已。

  是啊,在服务于光明日报30年的时光里,在座的这些人,都为光明日报这座大厦努力添砖加瓦,贡献出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大家勤奋工作,不求索取,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在座者中,没有一位为一己之利,为了争得待遇和官位闹过情绪。我们就如同报面上的文字,不管字号多大,都在各负其责,就是这些文字,组成了版面,组成了光明日报这篇大文章,组成了光明日报的发展和壮大……

  曾经沧海难为水。敞开自己的心扉,打开沉默许久的"话匣子",聆听各位讲述属于自己的"故事",望着"故事"的主人公,笑声中透露出淡淡的苦涩!

  此时此刻我在遥想,除我外,在座的都已50有余,再过10年,如再聚会,有谁还能举杯?我又在想,这些挣钱不多,但仍甘于在光明日报默默耕耘的孺子牛们,这些为党的新闻事业奉献了自己绚丽青春和聪明才智的人们,应该受到尊重!在一个不再"从一而终"的人才流动的年代里,在座的人都是"一纸定终身",为光明日报辛勤耕耘了30个年头,他们难道不应荣获"光明报人"的荣誉称号吗?

  (作者为光明日报国内政治部记者)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