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受访的老者致敬
王国平 

  2006年7月初参加完入社培训,我被派往湖南记者站实习锻炼。在湖南工作的半年时间,有意或无意,我采访了几位老人家。他们的言与行,让身为"新闻新人"的我获取到种种鲜活的力量,必将受益终生。

  李希特,67岁。他一把剪刀走天下,1995年被联合国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的称号。除了6岁的小外甥女,他没有徒弟,大家都没有兴趣,他担心小姑娘长大了也放弃。他不知道怎么办,在双峰县剧院宿舍他的家,从卧室到厨房到卫生间,他的剪纸"无孔不入"。

  蒋科,70岁。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对人口、土地、环境、森林这四道课题"耿耿于怀"。他认为"人类只有半个地球",还专门写就了一篇长达56页的论文,引用的数据有400多个。在新宁县他家那间5平方米的客厅,他纵论全球环境大势,忧患之心溢于言表。

  罗伯特·蒙代尔,75岁。他是"欧元之父",在岳麓书院的演讲台上,他怎么也不肯坐下。他说自己是老师,应该站着。这关乎职业道德。不过更重要的是,他敬畏这个地方,他说没有资格坐在这样的千年学府"传道解惑"。而这关乎对文化的尊重。

  袁隆平,76岁。尽管感慨"自由度越来越小、隐私权越来越少",尽管要面对本地媒体记者询问他家孩子婚姻状况的"八卦"行为,他依然保持可爱的乐观。当他说自己是"76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理、20岁的肌肉弹性"时扬起胳膊,脸上写满得意。在试验田,他摆好"pose"配合摄影记者。过了一阵,他说:"好了好了,你们这些年轻人就知道逗我玩。"其实,整个采访过程是他在逗我们玩。

  彭作恭,80岁。他坚持为红军守墓达72个春秋,并且要世代延续。在嘉禾县石羔乡甫口村那间简陋的平房,接受采访的中途,他不时要闭目养神一阵,呼吸新鲜空气。而家离红军墓有3里路,来回走路要70分钟,他基本上一周去一次。现在,他最大的愿望是入党,家中有6个党员,他不愿落伍。

  郁黎民,81岁。她是郁达夫的长女,没有得到多少父爱,但她始终渴望父爱、敬重父亲。她在桂阳县一中静静地教书育人直至退休,郭沫若写给她的亲笔信她想了好一阵子才知道放在了哪里,不是记性不好,而是把这些看得很淡。她现在每天看书看报写文章,余下的时间怀念已经仙逝的丈夫。她渴望亲情,珍重爱情。

  何家壬,81岁。他穿着一个打补丁的背心,红军过道县的点滴娓娓道来,让我很是享受。他被誉为道县历史的"活化石",道县的掌故他如数家珍,退休前他在民政局工作。他说在这个地方生活着,怎么可以不知道关于它的一切呢?

  黄永玉,83岁。11月中旬,凤凰古城举行苗族银饰文化节露天汇演。天下起了小雨,他准时出席,而一众嘉宾迟迟没有露面。等了近一个小时,节目开始。雨下大了,迟来的嘉宾纷纷退场,他依然坐在小板凳上,披着一次性雨衣,不顾及初冬的寒冷,直至节目结束。他做了最忠实的观众,以行动表达对乡亲的尊重。

  王华运,100岁。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百岁老人。尽管身体不适,但眉目之间难掩"活周瑜"、"活石秀"的风采。为了湘剧这一地域性剧种,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当存在对湘剧不利的声音时,他俨然成了"救火队长"。百岁寿辰的日子,众单位在媒体上登出祝寿广告,表达对他的敬意......

  希腊有一句格言,"一位老人就是一座图书馆"。我不期地走近这些"图书馆",看到自己的浅薄,也感悟到原来人生可以如此丰富。

  (作者为光明日报总编室编辑)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