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图书目录的意味
田苗 

  刚刚见到了新印制的《光明日报出版社图书征订目录》。愈发雅致的册子,彩印着一年中出版的新书封面,配以简洁的内容介绍,在新年过后的全国图书征订会上,除了会让人感到书的原创品种增多,质量提高外,还会是一种管理和效率的体现。对我来说,载有《光明学术文库》的那几页纸,意味着见证一个平台的搭建过程,对这个过程的所感所思,也许一时还理不清楚......

大潮

  记得2006年年初的全国图书订货会上,满目缤纷,大开本的彩印书、图文书装帧精美,制作考究,却多是版权已经过了付费期的旧书翻新,或是引进版图书。原创书比例大大下降,原创学术书弥显珍贵。看来,各出版社都在追寻市场引导的浅阅读时代,轻松,娱乐,时尚,流变,借用最简洁的话就是"速读,速感,速扔"。而此时光明日报出版社策划《光明学术文库》已经整整一年。穿行在展台中的我,心里一片茫然:逆着这铺天盖地的读图潮流,我们学术书的一叶扁舟会不会顷刻间灰飞烟灭?

  图书界的大趋势自然有着复杂的缘由和环境。多媒体、网络化的传播使纸制图书的阅读量逐年递减;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激烈竞争,加上近几年雨后春笋般速生的民营文化公司机制灵活对接市场的运作,使得书籍总量膨胀,单品种销售一落再落;前期投入巨大的畅销书往往还没有正式上市就遭遇盗版成为普遍现象。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乏力造成出版社经济损失惨重,创新热情锐减;为了生存,出版社内部经济指标的制定逼得编辑去搞"短平快"创收项目。需要创造力和较复杂策划的原创书,特别是因为印数少而赔钱的学术书,自然被挤压,日渐萎缩。

逆行

  山重水复之际,社里突然调整船头。2005年初的一次全社会上领导提出,出版社要发挥特色优势,回归光明日报的定位,即"亚文化,准学术,大教育,泛美术"。首要的目标是创立自主品牌,搭建一个永久性的纯学术出版平台,常年征集、筛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优秀成果出版。此语一出,引来疑虑重重。对市场,对我们现有的谋生手段,对财务状况,甚至是对每年出版署核发的有限书号,都是考验。

  社里自有道理。在大学中的工作经历和记者的敏锐给了社长另一种市场感觉。这些年的社科机构和大学学者增加,国家的快速发展涌现出的新问题刺激了他们的创新欲望,畅通的信息渠道开阔了他们的眼界,社科领域的新成果今非昔比。从大的方面说,学术著作出版难的困境如长此以往,将危及国家的学术安全,在国际学术界失去话语权;同时,理论引导民族,知识改变命运,这是浅阅读不能替代的。从小的方面说,这种繁荣的潜流迫切地寻找渠道,难道不是潜藏着巨大的商机吗?问题是如何转变学术书的出法,走一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路子。

  再从出版社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矛盾看,与其他行业相同,出版界面临着全面开放。没有特色,没有自主品牌,不做精做强,只维持低水平的徘徊是死路一条。而我们背靠"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光明日报,她的学术品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强大的感召力,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塑造金饭碗呢?     

启动

  《文库》在悄无声息中启动。没有固定的团队,策划几乎由主导人个人担当。遇到需要哪个部门配合,哪个部门的同志就承担这部分额外的工作,所有的工作都是无报酬的。按常规,这应该是一个编辑室的工作量。主导人用了工作日以外的时间,从最初起草计划书,给出版署、报社编委会的报告,给各社科联、大学的商请函,到查阅资料,了解社科界学术基金的申请,学术成果的出版情况,再利用参加会议,去各地出差的机会拜会知名学者、大学校长、科研处工作人员,调查研究,探索《文库》基金设立的问题,同时在社内地方记者站做工作,争取支持……

  《文库》的启动,首先得到了报社编委会的肯定和支持。编委会分管出版社的领导几次专门召集会议, 做了细致的部署。报社特地向国家新闻出版署打了报告。

  上级主管部门也对《文库》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并把《文库》纳入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

  《文库》甫一启动,就受到了深圳大学、浙江省社科联、江苏省社科联和一些学者的欢迎,《文库》基金得以建立。深圳大学动用校长基金出版了10部优秀原创学术著作。浙江社科联、江苏社科联拿出省哲学社会科学资助项目资金,遴选省内优秀原创学术著作列入《文库》。

  目前,《文库》第二批书正在陆续付印。这两批书作者的写作大都经历了3-8年时间,而《中国古典文艺学》的作者胡经之先生对这部书的积累,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师从北大杨晦先生、宗白华先生,可谓是一生的心血之作。同时,《文库》涉及领域广阔,除了文史哲经、美术、传媒等学术研究外,还有一批直接面向国家发展实际问题的研究著作。令人意外的是,《中国图书商报》在排行光明日报出版社的新版图书时,《文库》名列第二,说明在界内有了关注度。

  《文库》从开始筹划到第一部书稿出版历经一年八个月。准备时间之长,足以说明其中的艰辛。时至今日,这个平台仅仅是刚刚搭建而已。她的立足生存,品牌的确立,还需经过艰苦漫长的培育过程。我们还无从知晓前路的风浪,只能继续走下去。

  上述这段文字,应该是此项目主导人2006的脚印。但作为具体执行者的我,自有写下它的理由,那就是在目标一步步实现中感受到了这种创造与担当。如果说是我的2006,那么是一段被激发的心灵轨迹。

  打开电视,水均益正在采访索尼公司首席执行官斯金格。斯金格说他的女儿经常在家里哭,因为见不到爸爸。又说,面对众多公司的竞争,我不能对员工说你们轻松些,只能说如果你们爱索尼,就要为她战斗。这真暗合了我们两年的经历。心里暗暗叫苦:上了这条船的人,劳碌命!

  (作者为光明日报出版社一编室主任)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