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热身
周龙 

  匆匆忙忙,转眼间,到报社工作半年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完了。回顾这半年的工作经历,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没有热身就上场的运动员。

  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现在当了传说中的"本报评论员",之所以说是传说中的,是因为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学生,到业务基本熟练的实习生,我对评论还从来没有接触过,评论员这个角色在我心目中也一直是个想象的影子。2006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是在争取和想象这个角色,还有一半则迅速而直接地投身其中。

  按照报社的安排,新来的同志报到结束后先是入社培训,然后去总编室上夜班。但还没等培训结束,我这边的评论工作就开始了。当时,报社安排写关于"丛飞精神"的6篇系列评论,部里除了主任就只有钱建强一个,忙不过来,我就和同年新来的张俊卿一起参加撰写,在培训的间歇将它完成。随着夜班开始,张俊卿下记者站锻炼,部里紧张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于是,我就经常白天在评论部编写评论,等到晚上又要去总编室继续上夜班。半年下来,夜班那边没有耽误多少,评论也写了20多篇,虽然有不少"滥竽充数"的,但也有不少被大家所认可。

  这半年,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宣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系列评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一高度,充分表明和谐精神将成为未来我国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向所在。天林总编辑和报社编委会对这一系列评论非常重视,按照中央精神和本报特色,编委会领导最终拟出六个题目:《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高尚文明的道德风尚》、《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万众一心共建和谐》。领到任务时,我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题目宏大得让我不知道从何处下手;问题的重要也让我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

  评论部的团结、研究的工作作风和氛围帮助了我,培养了我。在我写稿陷入茫然的时候,包主任总是很热心地拿着帮我挑好的文件过来,"小周,这些你可以参考参考,应该有用。"小钱老师也经常放下手里的活,帮我下载收集相关文件和以往的稿子,供我学习。往往一篇稿子写完,我也就对中央的相关精神深入学习了一遍。在写作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撰写评论对思想性和逻辑性的要求很高;每当写完稿子,那些读大学时就很生分的哲学家面孔便又纷纷从脑海里跳了出来,也突然感觉到自己在哲学系学的那点儿家底不够用。

  评论部的同志们都率性而认真。写稿陷入僵持状态,小钱老师总喜欢走来走去。每当写出漂亮的句子,我们常常要念上一段,这时候大家只是相视一笑,也从来没有人觉得这是卖弄。在这种氛围下,写稿虽然"痛苦",却也常常带着轻松和惬意。

  把稿子写完交给包主任,他总是很仔细地看完,然后告诉我稿子的不足,并一一指出要修改的地方。往往一篇稿子写下来至少要改两三遍。即使是这样,后来当我在总编室的采编系统里看了自己稿子的修改流程时,还是很吃惊地看到上面红字、蓝字的一大片,自己写的东西所剩无几。我知道自己收获的远比付出的多,自己要努力的地方还相当多。

  最后,这几篇宣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评论员文章不仅被评为报社好稿,还赢得了上级领导机关和读者的好评。有不少读者反映说,这一系列评论写得好,增进了他们对中央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我深深地感到,本报评论员不是一个人,它是一个集体共用的名字,在这个署名背后,有整个评论部的人在努力工作。作为年轻人,每当我写完稿子,在上面署上名字的时候总是有些忐忑,因为这代表责任,代表了对其他成员的责任和这份报纸的责任。

  ( 作者为光明日报评论部编辑)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