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人物报道
吕贤如 

  能用笔去报道时代的楷模、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是记者的幸运。2006年我有幸采访了舍己救人的青年孔琳、当年先后辞世的 "两弹一星"元勋杨嘉墀、建筑设计大师张开济、健在的我国战略导弹与运载火箭技术主要开创者之一谢光选的事迹,作为独家报道先后见报。

  对于孔琳的报道纯属偶然。在采访中,孔琳那身处最讲赢利的行业、身处最会享乐的年龄段和人群,却作出了最无私的舍己救人的举动感动了我,促使我努力追寻孔琳的思想轨迹。

  孔琳的行为令人敬佩,也让人不可思议。一位银行界朋友曾说,即使计划经济时期,金融行业每年也都有大批人员因贪污而被查处。孔琳处于保险业核赔把关的重要岗位,金钱账目经他的手大出大入,每年高达数千万元。而且他年轻、聪明、会玩、朋友多,花钱处不少。他却做到了每年核赔案近1.5万件无一差错,更难得的是乐于助人保持终生,最终为救陌生人含笑献出生命。

  第一稿完成后,东平副总编辑传达了天林总编辑的批示:"此稿总体精神不错,但对于孔琳的主体事迹写得不细,因而感染力不够,对其平时的事迹选得又不太典型,整篇是反映多于事迹,感叹多于事迹",要求"改后再发"。这使我再赴重庆采访,重补人物报道课。

  时值2005年底,人人忙得不亦乐乎,但保户们对孔琳却是一往情深:即使企业的事情再忙,也按时来到约定地点接受采访;采访常常延时,并无一人抱怨。孔琳改变了这些企业经营者或员工以经济利益衡量一切的商业准则。

  文章多次修改,终于脱胎换骨。期间得到了东平副总编辑的热情帮助,得到了其他有关同志的热情支持,东平副总编辑将标题改为"我们的时代需要热心肠"。最后,总编辑的批示为报道颁发了质量合格证:"这是又一个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好典型;他悲壮,为营救他人牺牲生命;他真实,活生生的一件一件小事展现在日常工作、生活、同志关系中;他深情,对父母、对同事、对同学、对客户。"

  总编辑严格把关,使文中的孔琳"活"了起来,"活"在了全国千千万万人的心中。报道见报后,重庆市委副书记邢元敏批示,要求市委宣传部、团市委组织广大青年学习本报有关孔琳英雄事迹的报道,以榜样的力量推动知荣明耻;很多媒体、网站纷纷转载,5月11日以"光明日报"和"孔琳"两词同时检索,网上显示条目为41300项;2006年底,保监会派人专程赴重庆了解孔琳事迹……

  杨嘉墀、张开济、谢光选,都是功勋卓著、淡泊名利的科学家,都是先国后家、可亲可敬的好老头。

  张开济,为保护古建筑,为不夺天安门的气势,宁愿让自己设计的观礼台当配角,以"让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为最大满足。

  谢光选,曾身处我国导弹、火箭技术领军人物的重要位置,为祖国安全隐姓埋名几十年,至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仍是他乐道的人生格言。

  杨嘉墀,值得补记的小事就更多了。杨嘉墀上世纪50年代初回国后,省吃俭用,但为灾区捐献时一次就是上千元,自己质量极好的皮大衣、呢大衣都捐了,以致临终时没大衣了,还是秘书提出,是不是该去买件大衣。他为人慈眉善目,话不多,和家人感情很好,待秘书像慈父。他的钱交给秘书管,有时他和夫人都不知他们有多少钱,秘书忠实而精心地管理着。参加交大百年校庆之前,秘书提醒:"杨先生,该买件衣服了。""行!行!"这样他才添了件新衣服。

  杨嘉墀最喜欢的就是工作和书,他的风趣、幽默不时让秘书忍俊不禁。1984年他已身居航天部总工程师高位。他年事已高,秘书坚持让他上半班。中午回家,他尽管患有白内障、血压高等多种疾病,却总是坚持坐公交车。秘书替他叫车时,他会偷偷溜走。秘书和他着急,他会哄秘书说:"就几站地远,中午人不挤,你看,现在风气多好:给我让座,扶我下车。"工作上他有求必应,秘书急了:"您别老答应,该累死了!"他笑眯眯地哄孩子般地说:"不怕,不怕!"

  杨嘉墀走了,秘书悲痛地哭喊:"杨先生,您怎么不睁眼啊!"采访时讲述者依旧动情,感染了在场的每个人……

  (作者为光明日报科技部副主任)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