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记
徐华西 

  "我的2005"征文终于可以截稿了。我忽然有一种感觉:那厚厚一摞来稿,承载了太多的汗水和心血、太多的希冀和梦想。

  2005年12月中旬,文艺部记者付小悦参加北京大学教授孟二冬先进事迹的报道,颇有感触,遂成一稿。文艺部报与天林总编辑,总编辑批示:"......我由小悦文想到,我们可否发一号召,让我们的编辑、记者及各同志,均围绕'我的2005'写篇文,题材、内容不限,自己有感有记有思即可,由出版社汇集出版,以后可每年一本。此意如何?"此事随即落实到新闻研究部。编委李春林在我们拟的一个通知上批示:"天林总编的批示和提议非常重要,我完全赞同在全社范围内开展'我的2005'征文活动。"并要求新闻研究部抓紧组稿,在2006年工作会议之前将书编成。其他社领导李景瑞、翟惠生、何东平、赵德润、张小秋、薛昌词都表示支持,征文被列为报社春节庆祝活动的重要项目。

  算算时间已经不多,我们赶紧发《征稿启事》,组织编辑力量。本部人员不多,工作头绪不少,平时完成各方面派下来的临时任务,都靠彼此间的协同和默契。新年伊始,《读者》由每周半个版改为双周整版,要求更高,白英、刘小兵只能抽出一人;负责《新闻研究》组稿、编辑、出版、发送"一条龙"的王蔚任务较重,身体欠佳,亦不便抽出;老同志马泽照忙于2005年度报社好新闻评选的前期准备。于是只能由童怀、刘小兵、周骅和我4 人组成临时编辑组,一边坚持日常工作,一边组稿、审稿、编辑、校对。大家被全新的任务所激励,办公室晃动着灯下加班的身影,响着感冒未愈仍在约稿的嗓音,留下对家中患病子女的牵挂,就连新年对同事的短信祝福,也带着约稿的功利色彩。

  启事贴出后有一段短暂的沉寂。送来第一篇稿件的是科技部副主任金振蓉,文章记述了新增五个版面主编竞聘会的实况,系旧稿改写而成。但我理解她,此时她头脑中正在酝酿如何组织完成即将到来的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报道,能交稿已是竭尽所能。最后送来稿子的是《文荟》版主编韩小蕙,这位韬奋新闻奖获得者风尘仆仆从江苏华西村采访归来还忙着拼版,截稿日的前一天晚上,专门找到刘小兵,一脸诚恳地请求编辑组能宽限一天。而她后来提交的文章,亦很精彩。

  征文而后出书,报社过去没有搞过,而它却是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或曰组织文化的平台。记得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南风与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凛冽剌骨,南风温暖和煦,结果南风获胜。后来一位智者据此归结出了"南风法则",即温暖胜于严寒,表扬优于批评--给员工带来愉悦,才能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以征文的形式增强报社内部的亲和力和凝聚力,看似虚,实际实。作为编辑之一,读着一篇篇来稿,像捧着一份份真诚,常常感受到曾经创造过无数辉煌的《光明日报》所积淀的睿智,每每被"光明人"所传承和拥有的忠诚与激情所打动。

  岁末年初,大家都忙。但是征文还是带来了聚合效应。何东平副总编主动审阅修改"大事记";春林同志多次对征文活动进行具体指导;国际部负责同志拨打越洋电话协助约稿;记者部向各地记者站发出通知;资料室主任张莉莉、周凯军等不厌其烦地收集当年的"大事",统计有关数据;出版社领导朱庆精心策划,抽出正在一线忙碌的资深编辑程智做责编;摄美部的同志帮助挑选提供照片;许多部门和直属单位的负责同志交来了自己的作品,提供了热情的帮助......来稿渐多,怎么排序成了问题,是按报社部门编制序列,还是按事件的类别,抑或发生时间。经再三斟酌,决定按照事件的类别参考发生时间排序,形成报社重要事件、重大报道、重要采访、各方面工作和个人心声几个部分,以比较客观地反映本报的发展脉络,体现大家的努力和成绩。

  我们收到的多数文章,明显带着在家庭电脑上赶写的痕迹,文笔或朴实、或优美、或端庄、或诙谐。其中可见真情流露,是一年辛苦的凝结;又有壮士回眸,抒发踏上新征程的激情;也不乏群贤唱和,揭示人生与时代的真谛。沉缅于此,如饮甘泉。有关心者问我"感觉如何",我竟不能一语道出。

  记于公元2006年1月15日深夜,北京崇文区珠市口东大街5号。


返回光明网主页  返回报史馆首页  网友留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

页面没有找到
  1. 请检查网址是否正确
  2. 光明网导航
  3.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